儿童抽动症家庭日常护理

儿童资源网

儿童抽动症家庭日常护理

  鲈鱼

  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症自除。”脾胃虚弱者宜常食之。

  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樱桃

  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名医别录》中就说:“樱桃主调中,益脾气。”《滇南本草》亦云:“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凡脾气虚弱者宜食。

  芡实

  性平,味甘涩,入脾、肾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的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宜。

  菱角

  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用老菱制取淀粉叫菱粉,也有补脾作用。《唐本草》云:“菱,作粉极白润宜人。”《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莲子肉

  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王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所以,对脾虚之人久痢虚泻,妇女白带清稀频多者,最宜食之。

  党参

  性平,味甘,无毒,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本草正义》指出:“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可见党参补脾胃作用与人参相同,且运用得比人参更广泛。

  太子参

  又称孩儿参、童参。能补脾益气。《本草从新》说它“大补元气”。《饮片新参》认为太子参“补脾肺元气”。《陕西中草药》中还说它“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脾虚腹泻,不思饮食。”脾虚者宜常食之。

  此外,脾虚之人还宜服食山药、粟米、高粱、青稞、蚕豆、狗肉、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鳜鱼、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等

  七、关于微量元素

  个人目前倾向微量元素与抽动不直接相关,但微量元素的缺乏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也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但孩子喂养的好,一般问题的不大,这里简单说说,总体原则缺什么补什么,最好食补。

  1、补钙

  补钙要与维生素D3配合,同时少量多次效果好。

  这是因为补钙制剂一般都是化合物,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到胃里,在胃酸的作用下分解成钙离子,进入小肠后被吸收。在钙离子形成过程中,要消耗胃酸,一般解离200毫克钙离子需要200~300毫升胃酸,一个人24小时分泌的胃酸总量为1500~2000毫升,食物进入胃后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之后就被排空进入小肠。在这2~3小时中,胃只能分泌200~300毫升胃酸,也就是说一次只能分解200毫克左右的钙离子,多余的钙会以化合物的形式排入小肠。这部分非离子形式的钙不能被小肠吸收而被排出体外,造成浪费不说,如此服用的人还会误以为自己服用的量够多了,失去对钙的警惕。

  科学研究证明,人体每次最多只能吸收178毫克的钙元素。如果1次性补充大量的钙,其吸收率只有25%左右,多余的钙会排出体外;而采用多次小量地补钙,平均吸收率可达到64%,安全又有效!专家建议,每天补钙可以分3-4次,根据您孩子的身体状况,每次补钙量不超过200毫克为宜。

  个人认为,一天最大量不超过300毫克,也不能长期补,否则得了高钙症就坏了。

  补钙产品分为无机钙和有机钙。无机钙以碳酸钙为主;有机钙包括: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其中,葡萄糖酸钙进入人体后形成钙离子和葡萄糖酸根离子,葡萄糖就是大家每天吃的白糖的基本组成单位,可以完全被人体吸收利用,没有任何残留。尤其是液体的葡萄碳酸钙制剂,更安全,更易吸收,不失为最上等的优质钙源。

  钙剂不应与锌剂、铁剂等同时服用。因为人体对钙的吸收与锌、铁存在竞争性,如果同时服用不仅会抑制锌和铁的吸收,也会干扰到钙本身的吸收。因此,钙剂最好单独服用;如果要需要补充其他元素,时间最好错开,间隔2小时以上;或者选择白天补锌,晚上补钙。

  2、补锌

  小小身体需要多少“锌”:

  在给孩子补锌的时候,一定不要走入“越多越好”的误区,如果补充过量,不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因为锌过量抑制机体对铁和铜的吸收,造成缺铁性贫血或者导致性早熟。

  补充多少其实是有标准的:6个月以下3毫克/日,6~12个月5毫克/日,1~13岁10毫克/日,13岁以上15毫克/日。

  如何选择锌制剂:

  葡萄糖酸锌口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能广泛分布于肝,肠,脾,胰,心,肾,肺,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骨骼,皮肤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由粪便排泄,少量通过尿液排泄。吸收率较高,消化道反应轻,应用也比较广泛,是当前公认的安全的补锌制剂,锌蛋白,多数是从海鲜类中提取的,比较天然的含锌制剂。

  八、再议喂养-关于湿寒

  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受凉导致体内湿,孩子的问题与体内寒湿过重有关,造成体寒的因素很多,例如母亲体内寒湿重导致孩子体寒、孕产期母亲吃多寒凉食物导致孩子体寒、孩子经常使用抗生素、输液、孩子总吃寒凉水果、喝冷饮、睡觉蹬被子、胳膊放在外头、光脚走路、总在空调房里等。体寒的孩子,体温偏低、生长偏矮、消化吸收能力差、肾气不足、呼吸系统差、易过敏、睡眠差、长湿疹、腹泻……总之问题是一大堆。很多细节,我们确实应该注意。

  1、 关于蹬被。

  这是永远的话题,几乎没有不蹬被的孩子。建议让孩子睡睡袋,或者家里自己将被子缝成睡袋的样子。

  2、 关于睡觉时胳膊放在被子外头。

  胳膊长期受凉,全身经络运行就会受到影响,孩子抵抗力下降。这样的话,还是尽量等孩子睡着之后,把他胳膊放被子里头。

  3、关于孩子光脚走路问题。

  很多孩子,在家都是不穿鞋的,光着脚在地上活动者居多。作木地板尚可,地砖等还是凉,寒从脚下生,光脚造成孩子长期受凉,身体有寒,就会生病,所以即使在家,也应该注意脚部保暖,穿好鞋子。

  4、关于孩子的出汗问题。

  很多家长怕孩子冷到,所以给穿多衣服,导致孩子总是大汗淋漓。汗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汗出多了,身体自然亏虚,凡是动辄爱出汗的孩子,普遍脾气急躁、多动、易怒,这与孩子体内血少、血燥有关。如果孩子每周吃鱼、虾量不超过两次还是总爱出汗,就是衣服穿多了,这时家长就要多观察孩子,及时增减衣服。

  5、关于控制寒凉食物问题。

  要吃应季的、新鲜的食物,认真对待孩子的一日三餐,以免病从口入。所谓病从口入,并非仅仅细菌,还有寒凉食物的选择。冬季尽量不要给孩子吃水果,因为在冬季,所有的水果都不是应季的。

  6、关于阴虚火旺的应对。

  孩子内热大(手心、脚心发热、舌质偏红、口干),必须吃寒凉食物才舒服,这是体内阴虚火旺造成的。这种情况,经常碰到,其实我个人到了秋冬就容易这样,以前是必须每天吃n个梨才能解决问题,一两天不吃马上就唇干舌裂烦躁不安。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

  (1)通过食疗补血气。多吃绿叶蔬菜,少吃各种肉类,少吃鱼虾。因为阴在身体内就是血,阴虚就是血少。

  (2)夏季运动+按摩。体内寒湿重,造成经络淤堵,也会造成内热大,可以通过运动、按摩来疏通经络。夏季运动出汗,排内热与寒湿,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是降虚火的最好方法。夏季临睡前给孩子捏脊5-10遍,降虚火,调节阴阳平衡。但是天冷了不要捏脊。

  (3)冬季每晚温水泡脚。天冷的时候温水泡脚,泡到孩子身体微微出汗就不要再泡了,可再给孩子轻轻搓脚心,每只脚20-50次,坚持一个冬天,一样可以祛寒、降虚火。反复流鼻血的孩子,一般都是阴虚火旺,也是停掉上火食品,冬季不吃水果。舌质红的孩子内热大,可用大蒜敷脚心(一周一次,最多敷两周);舌质不红、舌两边发红的肝火旺,可以搓脚心、捏脊;舌尖发红是心火旺,喝苦瓜水。

  7、.鼻塞的应对。

  有两个原因导致鼻塞:孩子受凉或者吃寒凉食物过多造成体内寒湿重;孩子吃了泻气的食物或者家长常给孩子做按摩不得当导致孩子泻气。

  应对方法是:

  (1)保暖祛寒,不吃萝卜、山楂、水果等泻气食物,多吃温热属性的食物,如牛肉、鳝鱼、海虾。

  (2)孩子可以喝些红糖水或者蒜瓣煮的水,暖肺通鼻塞,或者把大葱切开让孩子闻。

  (3)多让孩子到室外运动,尽量不要再给孩子做按摩。

  8.流鼻涕的应对。

  (1)流清水鼻涕。就是受凉了,要注意给孩子保暖祛寒,不吃寒凉食物,不吃泻气食物,不做按摩。每晚给孩子温水泡脚,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喝点(姜)红糖水,多喝温开水。

  (2)流浓鼻涕。一般是先流一段时间清鼻涕,然后转为浓鼻涕。这种情况下,一般体内有寒又有热。作者言,此时不能吃性寒食物、性温及上火食物,只能吃性平食物,如猪肉、鸡肉、性平蔬菜,同时多喝温开水。晚上温水泡脚,搓脚心,按背部和手部大鱼际。

  如果孩子反复流浓鼻涕,说明孩子肺热,要停掉所有补气、上火食物,吃性平食物,性凉的食物也可以吃些。可以用大蒜敷脚心,降虚火、通经络(敷大蒜最多只能敷两次);可以捏脊,刮痧。(泻法不能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