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主要作用:
a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五脏六腑的君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如果失去这个统一领导的作用,则五脏六腑功能就要发生紊乱。人会出现脏腑失调,神智混乱,易患抑郁症或精神系统疾病
b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是说血液在血管当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主要是心的作用。临床常见的各种心脑血管病如冠心病,脑血栓,脑出血等其实都是心不主血脉的表现。另外如果心血不足就会出现面色不好,如苍白没有血色,或面黄,面色灰暗等
c心主神志:是说心气血充盈则精神充沛,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若心血不足常可导致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
d心开窍于舌:是说舌为心之苗,所以心气通于舌。心脏在正常的时候,舌就能够辨别饮食的五味。心气不足就会不辨五味,舌质淡白,肥大,常可导致舌边有齿痕,如心气不通就会出现舌头紫黑,疼痛。
e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吸收分清浊,清者由脾输布全身,浊者大肠排出体外,小肠若有病,除影响消化吸收外还会出现大小便异常。
脾的主要作用
a主运化,主肌肉,四肢。 运化指运输消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即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及对水液代谢的控制。脾功能不良则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痰多、易患皮肤湿疹、会阴部潮湿,带下,人逐渐消瘦,浑身无力,严重的易患糖尿病和重症肌无力。
b主统血:是指脾能控制血在血管经络之中不溢出,脾功能不好则不能统血,就会出现便血,尿血,吐血,鼻出血,崩漏,经血过多,紫癜等。
c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嘴唇的红润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 脾不好人的下眼袋就变得大,同时人没有口胃口,食欲不好,脾燥的人嘴唇特别爱起皮干裂
d脾胃相表里:脾胃既能容纳水谷,又有运化吸收水谷精气的作用。所以又被合称为后天之本,胃消化作用,被称为胃气。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人胃气是否充足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有没有食欲。
肺的主要作用:
a肺主气司呼吸 :是说肺有管理呼吸的作用,肺气弱则呼吸不好,上不来气。常见 于气管炎,哮喘,肺心病,慢性肺炎等
b主宣发外合皮毛 :是说肺有向外排除体内水气和垃圾的作用,因为肺能温养皮肤,所以肺气虚弱则皮肤毛发憔悴,枯槁,而且很容易受寒受凉。易患感冒和各种传染病
c主肃降调通水道 :是说肺能降体内浊气水气,肺肃降功能不好,人就出现胸闷气喘、咳嗽等肺气上逆之症,还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
肝的主要作用:
主疏泄(调节宣泄不良情志)、主藏血(肝气不足就会肝不藏血)、主筋(如果肝血不足,就会出现抽搐、肢体麻木震颤、关节运动不利等症)、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血不能上养于目,则出现两眼干涩,夜盲,视物不清,眼睛、痒、痛,头目眩晕)。
2、脾胃的调理
脾胃的调理很复杂,对于孩子而言脾胃不和是通病,孩子(年纪越小越是这样)的问题就是积食与受寒,最终伤的都是脾胃。对于脾胃的调理个人分两部分,一是居家调理,二是中医调理。我主要介绍居家调理,中医调理还是交给医生,我们短时间的学习替代不了人家几十年的功力。
脾胃虚弱的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要分类型,不能乱用药。中医区分脾胃虚弱,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四种。
脾气虚症状主要: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
脾阳虚主要表现: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胃气虚主要表现: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
胃阴虚主要表现: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2.1、积食所需注意都要注意,不再列举。
2.2、脾胃虚弱的,喝粥最佳,其中小米粥最好,山药、茯苓、薏米其中任何一种熬的粥,也可起到补脾健胃作用(但有适应性)。
2.3、拒绝一切寒凉之物,如冰激凌、梨、香蕉、西瓜等,寒凉水果如果吃最好温热了再吃,但要有度。
2.4、拒绝油炸食物、腌制食物、冷食物刺激性食物。
2.5、食物越细碎越好。食物越细碎,肠胃的工作负担越轻,越容易转化成气血。所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建议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因为细嚼慢咽除了能将食物尽可能嚼碎以利消化之外,它还能使人不断产生唾液,而唾液古人称之为上泉之水,那可是世上最好的健脾胃之良药。
2.6、适当吃炒米和锅巴。按中医的五行学说,黄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黄的大米和锅巴都是入脾健脾的。这两样东西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会有点焦,而按中医的说法,焦的东西也是入脾健脾的。
2.7、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者,可以多吃淮山药、固元膏、枸杞等物以健脾。但要是脾胃虚寒的话,建议还是少吃为妙,因为这些是助湿的,脾胃过于虚弱者是不宜食用的。
2.8、性平又养脾胃的食物:牛肉(炖3-4小时)、土豆、红薯、红枣、花生、香菇、莲子、锅巴、糯米等。
2.9、以运助脾:古今中外众多养生家提倡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千百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2.10磨腹护脾:吃饭以后,将手搓热,放于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推磨,连续几十次即可,可帮助胃肠消化、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持之以恒对脾运化功能有益。
2.11、捏脊,这个网上还多,许多家长都在用,不多说。
2.12、便干内热者注意室内温度22度最佳。空气不能太干,平时多喝水。
部分食物特性介绍:
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
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
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牛肉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鲞
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