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上)-第三期-旗鼓重整
真正相信
永生和神灵,
十八个世纪以前,
千真万确,万确千真......(引自布朗宁的《复活节日》第八段第三至六行.)
安玑的父亲驳他一回,劝他一回,又求他一回.
"不成,父亲;不用说别的,叫我照着宣诰(宣诰:一五五三年英王爱德华第四所公布,连同《宗教条款》四十三条.那时英国脱离教皇不久,宗教改革颇多异议,所以召集了全国的大主教.主教等,开会于伦敦,制定《宗教条款》四十二条公布通行.后一五六三年,又归并为三十九条,至今沿用.凡为牧师,服务教会,必须奉信这三十九条的规定,在那上面签字画押."按照那字面......"这句话,就是宣诰里面的.)上的规定,'按照那字面与文法的解释,,在第四条款(第四条款,言耶稣复活,说"耶稣真正死而复生,魂附肉身......".)下签字画押,我就不能;所以在现在这种情况里,我是不能作牧师的,"安玑说."我对于宗教,生来就是完全趋向改造那一方面的;我引几句您顶喜欢的那本《希伯来书》里的话吧,'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要把它们震动;那些不堪震动的都要挪开,那些不怕震动的才能存留.,(见《新约.希伯来书》第十二章第二十七节.)"
他父亲那样难过,弄得安玑看着他,也觉得非常不好受.
"你既是不愿意为上帝争荣.增光,那么我和你母亲省吃俭用,自己刻苦,供你上大学,有什么用处呢?"他父亲把这句话又说了一遍.
"那样,可以为人类争荣.增光啊,父亲."
如果安玑坚持下去,他也许可以和他哥哥们一样,到剑桥去.但是老牧师的见解......觉得那个学府,只是当牧师的敲门砖......也就是克莱家世世相传的见解;这种观念,在他的脑子里,非常地根深蒂固,所以那个感觉灵敏的儿子就开始觉得,坚持下去,就好象把人家托管的钱成心昧起来一样,同时对于那两位虔诚的家长也是一种罪过,因为老头儿刚才已经说过,供他三个儿子一律念书,他们老两口子过去和现在,都不得不节约刻苦啊.
"我不上剑桥好啦,"安玑后来说."照现在的情况看,我觉得我没有上剑桥的权利."
这一次有决定性的辩论完了,它的影响不久也就分明可见了.他年复一年,做了些散漫的研究,拉杂的事情,和零乱的思索;他对于社会的习俗和礼节,开始显出非常不注意.他越来越把地位.财富这一类物质方面的优越不看在眼里.就是"古老名门"(这是借用一个已经故去了的本地名人喜欢用的字眼),他都觉得没有什么古香古色可言,除非它的后人能别开生面,另辟新路.不过他也作过一种荒唐事,和他这种严肃态度相反,因为他有一个时期,住在伦敦,想要见识见识世面,同时打算在那儿找一种职业或者作一种生意,那时候他让一个岁数比他大得多的女人,迷得昏头昏脑,几乎不能自拔;不过还算侥幸,他没等到这番经历让他吃大亏,就摆脱开了.
他幼年和乡村的僻静所发生的联系,使他对于近代城市生活生出了一种无法克制.而且几乎不近情理的厌恶之心,同时又使他既不能宣扬神道,也不能混迹红尘,在世路上飞黄腾达.但是总得有个事儿作才成,他已经荒废了好些宝贵的光阴了;他有一个认识的人,正在殖民地上作庄稼而家道兴旺.生活优裕起来.因此,安玑想,这也许是他走上正当方向的途径.不错,作庄稼,在殖民地,在美国,或者在本国,反正不管在哪儿,通过用心学习的学徒时期,把种庄稼的各种本事都完全学会了,然后作起庄稼来......这种职业,大概一定可以使他独立,同时还不至于牺牲了他看得比丰衣足食还贵重的东西......求知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