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二十八章
兵种的比例,即骑兵多而火炮少,也可能成为发起进攻会战的一个十分合理和极其重要的根据.
我们还可以列举如下几种依据:
(5)我军完全寻找不到较好的阵地.
(6)我们急需决战.
(7)最后,上述几个或所有原因共同发生作用.
二.在一个地区内等待敌人,以便尔后在这个地区朝敌人发起进攻(如1759年的明登之战),最合适的根据是:
(1)双方兵力的对比对防御者并不是非常不利,防御者可以不必寻找坚固的和加强的地方.
(2)有特别适于等待敌人的地形.至于什么地形适合于等候敌人,这属于战术问题.我们只想指出,这种地形的特点主要是便于我方通行而且不便于敌方通行.
三.在下列情形下占领一个阵地,用来真正等待敌人的进攻:
(1)防御者兵力很少,不得不利用地形障碍同堡垒进行掩护;
(2)地形供给了这种较好的阵地.
防御者越不寻求决战,只满足于消极成果,而且确切知道敌人将迟滞不前和犹豫不决,最后会舍弃其计划,那么,上述第二第三两种抵抗方式便越值得重视.
四.坚不可摧的营垒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能达到目的:
(1)营垒设在十分优越的战略地方.
这种营垒的特点是,在这种营垒里的守备部队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敌人就不得不采用其他手段,也就是说,敌人或者只好抛开这个营垒接着寻求自己的目的,或者就必须围困这个营垒,让守备部队饿死.如果敌人做不到这两点,这个营垒在战略上就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2)防御者可以期待得到外援.
占领皮尔纳营垒的萨克森军队就曾经这么做过.无论这种做法遭到了不幸的结局而让人们发表了一些什么意见,一万七千萨克森军队用另外的方法决不可能抵抗四万普鲁士军队,这一点却是一定的.假如奥地利军队在洛博西次没有更好地利用由此而得到的优势,那只能说明奥军的整个作战方法和军事组织很差.毫无疑问,假如萨克森军不进入皮尔纳营垒而朝波希米亚退去,那么,腓特烈大帝在这次战局中便会把奥军和萨克森军一起赶过布拉格,并且占领这个地方.凡是不愿承认这个有利的方面而总是只想到最后全军被俘这一事实的人,都不是像上面那样思考问题,而不那样思考,就不会得到任何可靠的结果.
但是,因为(1).(2)两种情况都是不多见的,因此利用营垒是一种需要周密考虑的措施,并且只有在少数场合能够成功.如果有人企图利用这种营垒使敌人望而生畏,以致让敌人的全部活动陷于瘫痪,那是非常危险的,也就是说,他会遭到不得不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作战的危险.假如说腓特烈大帝在崩策耳维次利用这种营垒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么人们应该佩服的是他十分正确地判断了敌情.当然,在这种场合比在其他场合更应该看到,假如情况危急,腓特烈大帝率领剩下的部队是可以夺路而出的,同时要看到,腓特烈大帝身为国王,处在可以不需要担负责任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