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区-大熊猫的故事(摘选)

儿童资源网

走进无人区-大熊猫的故事(摘选)


  潘文石雪地上的踪迹每到雪飘的季节,秦岭山脉上颠连起伏的兴隆岭便成为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阴森森的铁杉耸立在高海拔封冻的山坡上,一簇簇的松花竹在寒风中相互偎倚,往日青翠的枝叶而今已大半枯黄。在雾朦胧的天光下,呈现出渺无人烟的山林那种特有的蛮荒景象。
  在海拔1700米处的一个峡谷里,靠近尚未完全封冻的溪水旁边,可以看见临时盖起的几间简陋的小木屋。这是大熊猫考察队的冬季营地。当太阳爬上最近的山脊时,才有几束淡淡的阳光透过原始森林,照射在小屋上面。
  四周静悄悄的,除了在山溪中仍然奔腾的激流,河岸上的大树。竹林和小木屋都在冰雪的覆盖之下。
  但是这里有生命,在静谧的森林中生命在无畏地活跃着。
  沿着结冰的河岸,有两个紧裹防寒羽绒服的人,脚上穿着笨重的大头鞋,在没踝深的雪地里跋涉着。突然,一棵高大的糙皮桦因承受不了冰雪的重压而折断,发出一声巨响。这声音就在他们身后,他们停下脚步,静听了一会儿,然后继续溯流而上。
  走在前面的是一个20岁上下的姑娘,她用一双聪慧的眼睛,观察着野生世界。
  走在后面的是一个林业工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浑身透出山里人的机智和强壮。
  一团团白色的水蒸气从他们的口腔和鼻子里呼出,落到眉毛和头发上,结成了冰霜。四面八方一片沉寂,只能听到喘气声和大头鞋踩在雪地上的吱吱嘎嘎声。他们悄悄地走着,细心地辨认雪地上的踪迹,时不时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做些记录,或是轻声交换点意见,深怕惊扰森林的宁静。
  在河水的分叉处,他们拐进一条细小的支流,溯水行进,直至源头。然后又翻过一个分水岭。展现在这两人眼前的是一个小小的盆地。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气压表,表明这里的海拔高度在1900米左右,气候更冷,树木稀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早已枯萎,只在蜿蜒穿过盆地的小溪两旁的雪地上,大片大片的木贼却依然青葱繁盛。这是一种分布于北温带山区湿地上的藻类植物,从海拔650至2950米都有生长,株高1米左右,茎中空,常充满水。茎外皮上有凸起的纵棱,晒干后可代替砂纸作磨光材料。
  不少木贼的顶端都被野兽啃去,剩下高低不一的残桩。四周的雪地上留有许多蹄印,大多是偶蹄类动物如牛羚、苏门羚和毛冠鹿的。毫无疑问,在冰天雪地里,这片葱定富含水分的木贼就成为它们主要的食物和饮料了。在杂乱的有蹄类动物的脚印之中,还夹杂一串大型猫科动物的梅花形脚印,足有拳头大小。
  当中年人俯身细察雪地上野兽踪迹的时候,年轻人已经估算出整个盆地中木贼的蕴藏量,并算出这些木贼在长达五个月的冬季里,只能供养60至80只中大型食草动物。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这些食草动物只能养活2至3只大型食肉动物。这就是生命界的食物同金字塔法则:绿色植物供养大量的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又成为少量食肉动物的食物,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呈金字塔状。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动植物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身体结构、生理及行为,使之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尽管在如此严酷的冰天雪地里,木贼一偶蹄类动物一食肉动物的生态系统仍然顽强地保持着。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