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漪丝第六卷-14

儿童资源网

新爱洛漪丝第六卷-14

  第二卷

  第二封信

  《卢梭和小说的艺术》的作者说,这部作品对于它的创作者是个"宁馨儿",他是不希望他出生的.(J.L.Lecercle,《卢梭和小说的艺术》,第69页.)出版家牟尔杜没有获得卢梭把这部小说列入他的文集的许可.这原因与其说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发表会被看做同艺术有害的思想相矛盾,还不如说是在《新爱洛漪丝》中反映出了作者的精神危机,这危机作者当时是不想公开说明的.然而他在这个艺术品种的繁荣时代,对于大规模的文艺散文的爱好毕竟是无法抑制的.十八世纪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喜欢描写的不是帝王将相,不是以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美人为名的彬彬有礼的骑士和上流社会的美女,而是社会下层的人物:商人.仆役.流浪汉.女仆.弃儿.私生子.道德败坏的姑娘,明目张胆地用他们的名字作为自己作品的书名.如果卢梭也想采取象现实那样无穷尽的题材,那有什么可奇怪?有趣的是卢梭隐瞒了自己的两件小"罪过"......没有完成的小故事......《格兰尔和玛尔式林的爱情》和《克劳特.努阿埃的一生》.但它们的角色......朴实的农民,卢梭在道德观点上可以完全满意;《新爱洛漪丝》的人物却是另一回事,它们表达了卢梭本人思想追求上的苦难.

  长篇小说《于丽,或新爱洛漪丝》1761年第一次在荷兰出版,有副标题:《阿尔卑斯山麓一小城中两个情人的书简》.扉页上还写着"让—雅克.卢梭编集和出版".这种简单的故弄玄虚的目的在于使故事成为完全可以相信的假象.自己装作出版者而不是作者,卢梭提供了好些脚注(总共164个);用它们来跟自己的人物争论,说出他们由于热烈的爱情经历而产生的迷误,纠正他们对道德.艺术.诗歌等问题的观点.表面上有个非常客观的轻微的讽刺:仿佛作者对小说中人物毫无共同点,他只不过是旁观者,站在他们上面的法官.(卢梭在1763年的版本中作了一些修改,并删去了1761年版中一半的注释.)起初卢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人问他,这些信真的是拾到的,写的是真事还是虚构的,虽然他自己用彼得拉克的诗作为小说的题词也暴露了自己.不过可能这题词是他从某封信里抽出来的.文艺的书信体,卢梭已经从1669年出版的《葡萄牙修女书简》(它的作者大家认为是法国的德.吉耶拉格)中从英国著名作家李却德逊的小说里知道.如果那时的长篇历史小说的主人公是从摇篮开始自己的道路和以结婚为结束的话,那末成年的主人公们则立刻揭示了复杂的精神世界,随之带来了内心坦率的气氛.这种叙述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虽然在《新爱洛漪丝》的信里的自由随便的态度较少,而勒山克尔在他论卢梭的著作里引述他的自白:"书信体不是我的体裁",(J.L.Lecercle,《卢梭和小说的艺术》,第77页.)但它毕竟符合于他内心流露的风格的.

  这样,我们面前就出现了一部165封信并分成6卷的长篇小说.那里插曲相当少,相比之下,各种不同的题材的广泛的议论构成了巨大的上层建筑:关于决斗......自杀的"赞成"和"反对",关于有钱的女人用金钱帮助心爱的男子是否合适,关于家庭经济和社会建设,关于宗教和对穷人的帮助,关于儿童教育,关于歌剧和舞蹈.卢梭的小说也充满了格言和教训的策言;把它们收集起来就成为一本书.除此以外,小说里有空前数量的眼泪和叹息.接吻和拥抱.诉苦和同情.为了把《新爱洛漪丝》从头到尾读完,需要很大的耐心,但如果有人不够忍耐时,让我来简单地叙述一下小说的内容,注意故事情节中一切缺乏.遗漏(如有些信件的遗失)和跟前面不接气而有些不易理解的插曲,......就是说解开线团并从中拉出一根线来.我不一定遵守情节的时间上的连续性,也顺便注释和分析自己的叙述.

  克拉朗小镇上岱当惹男爵家中的家庭悲剧起初被看做是可敬的父母的女儿.无邪的姑娘被勾引的老生常谈的题目.这种题材基本上有益于世道人心:姑娘们,你们要留心,不要上外面罪恶诱惑的当;家长们,你们要随时注意自己孩子的行为!而现在卢梭把这个陈腐的题材翻了个个儿:姑娘的"堕落"变成她的德行,"诲淫者"是悲剧性的,宗法社会道德的标准显示出它的教条主义,甚至是无人性的.

  这部小说的情节发生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岱当惹夫人把一个穷人和流浪汉.谦逊的24岁教师请到自己的女儿那里.家庭教师的名字......圣.普栾,意思是勇士.有德行和豪迈的英勇的人.圣.普栾在于丽身上发现使他神往的优点:敏感.聪明和有美学情趣,而且她很美丽.于是发生了在同样情况下常常发生的:圣.普栾爱上了于丽.圣.普栾天性是个幻想家,他理想化了自己的恋爱对象,发现于丽有"神的特征".圣.普栾压抑的叹息在于丽看来是他的激动的证明.于丽矜持的音调使圣.普栾感到绝望而认真地想到自杀.眼睛受迷惑的圣.普栾看不见自己的幸福:须知于丽是以对等的感情回报他的,假如跟他单独相处,她以冰冷的态度对待他;而如果和众人相处......那就很顽皮,这是因为环境的为难:她给他自由越多,他就越必须离开.

  于丽从前有个可爱的老女家庭教师夏依奥.她带着宫廷轻浮习性的残余,喜欢向于丽讲述自己年轻时候荒唐的经历.可是夏依奥甚至丝毫都不能减少于丽对美德的诚心.在使于丽认识到上流社会生活内幕方面,夏依奥的谈话是有益的.但不论于丽怎样深明事理,她的天性是多情的,所以不管她何等理智,还是不能"驯伏自己的激情".于丽觉察到自己心灵的弱点,便请求自己的女友格兰尔表姐(早已是她的心腹密友)到她身边来.于丽从童年起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开始感觉到美德在自己身上丧失了权威.她坠入情网了,如果她的恋人不是个平民知识分子,这就没有什么不好.他们相互的爱情却碰上了障碍,两个恋人的婚姻由于于丽父亲的阶级偏见.由于他的贵族荣誉的偶像而变得不可能.岱当惹男爵在长期服完军役回家时,抱着精明的盘算,要把于丽嫁给自己一个50岁的朋友.在战场上救过他的命的伏尔玛尔,他暂时了解到女儿在学术上的进步还会表示完全满意;如果没有立即注意到她今天对事物的理解:她......显然来自她的教师......沾染上对纹章学和一般对贵族傲气的蔑视.家庭教师拒绝接受授课的报酬,从而贵族应当感谢平民知识分子,男爵对此也感到愤慨.

  于丽和圣.普栾都感到很惊慌."请您驱逐我",......他要求她."你要保护我",......她回答他.于是有一天当格兰尔不在时,于丽委身于心爱的圣.普栾了.后来她反复思量,认为这行动是自己道德的"堕落".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