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漪丝第六卷-16

儿童资源网

新爱洛漪丝第六卷-16

  第六卷

  第六封信

  小说的四个主要人物的每一个都可以算是"时代的英雄":于丽.圣.普栾.伏尔玛尔.蓬斯冬.

  既然小说的书名是于丽,那就从她开始,并概括她的性格特点.和善和贞洁在她身上跟对自我分析的不放松的倾向结合在一起.她受宗法社会制家庭传统的教育,需要平稳.宁静的生活,为爱情苦闷而又害怕爱情.成为圣.普栾的妻子是于丽梦想的极限,然而幸福过度可能害了她.凭她这样敏感多情,但理智即使在十分激动的时候也不会离开她,甚至她委身于圣.普栾也不是完全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而是抱着强迫父亲同意他们的婚姻,仿佛"预先采取自己犯了罪的决定".象那个世纪所说的"belle a^me"......"优美的灵魂"......的所有者,于丽同时比圣.普栾更清醒,正因此而对人的弱点更能宽容.她的责任心的感觉是深厚的,但不是推动她走向积极而是走向顺从.由于于丽趣味的精致和真诚,大家原谅她好为人师的热心:她喜欢责备和教训自己的心爱者;她不无骄傲地自称为"说教者",这使作者心软和深受感动,虽然她的"说教"有时令人厌倦.于丽只有十八岁,但她学问渊博:从她那里可以知道柏拉图的共和国.罗马的伟人.中世纪的神学家.她的心被两种意向......向幸福和善行......所分裂;可能显得她既在夫妇生活又在爱情的热烈的日子后的母性的天职里找到自己,但我们已经深信这与真理差得太远,而卢梭抓住了于丽的矛盾,对她的话"我太幸福了,幸福引起了我的忧愁"作了这样的注解:"怎么,于丽!又矛盾了!哟,迷人的朝圣者,我很担心,您同自己又不相一致了".

  现在来谈谈圣.普栾.他是自然的和正确合理的事情的辩护者,然而他赞美于丽,即使当看见她因事而脸色苍白和惊慌不安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卢梭借于丽之口说出富于理智的聪明话,那么圣.普栾距这种理想还是差得很远.圣.普栾胆怯而又勇敢.非常热情而又意志薄弱.暴躁而又腼腆,他在心情上很不平衡:他的沮丧常常变为愤怒,淡漠变为激动,但正因此而使他变得很有趣.他的敏感有无数的细微变化.他常常容易冲动,为情绪所俘虏,受不了"转弯抹角威胁激情"的严厉的逻辑学家,虽然能很好地分辨抽象的问题.他对周围的事物仿佛漫不经心和糊里糊涂,但同时却善于观察和判断准确.《新爱洛漪丝》第二篇序言中的假定的"读者"称他为"大孩子".还有于丽自己在给圣.普栾的最后的信件之一(第六卷第八封信)里责备他说:"我亲爱的哲学家,难道您永远不会停止做孩子吗?......"圣.普栾的感情激动完全不意味着他是在成年人世界里迷路的"大孩子".须知他不是整个一生保持着某种孩子气的爱弥儿那样的"学生",而是能独立思想的人.从小说第一卷第三十四封信里我们意外地知道圣.普栾不仅仅是教师......某个勃隆夫人开玩笑地对他说他没有常识,更糟的是没有一点儿智慧,说他"象他的那些书同样愚蠢".可见圣.普栾是文学家,所不明白的是用什么体裁写的.不过于丽告诉我们,整个她的家庭都聚集在一起高声念圣.普栾的关于海上旅行的观感和爱多阿尔的冒险故事.勃隆夫人的关于常识和智慧的亲切的开玩笑,那是她上流社会窄狭见识的结果.事实上圣.普栾能够评价常识,虽然不用它作指导,从人家的机智里感到满足,即便自己没有机智.至于他的"愚蠢",圣.普栾处在生活上平庸的对立之外:"愚蠢或者聪明"......按照于丽给他的鉴定,他忽而上升到天上,忽而下降到在地面爬行;忽而充满精力,忽而软弱无力.

  在隐藏着冷酷无情.毫无心肝的殷勤而善于交际的贵族中间,圣.普栾一个也不象他们,而且也不企图象他们.他能善于看清上流社会风俗习惯的内幕,然而圣.普栾跟平民在一起时虽然是平民知识分子,他的思想构成和情感格调显示出自己是"贵族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趋向是民主主义的,但他周转的范围却很狭小.他直接接触的是一些什么人......在瑞士是贵族家庭岱当惹.陶尔勃.伏尔玛尔;在罗马,他唯一的朋友是勋爵;在巴黎,是贵族沙龙里的主人和客人.他到瓦莱农民家的旅行只是短暂的插曲,对于他们来说,他不过是偶然的过客.当圣.普栾旅居巴黎时,于丽暗示他这种思想:在宫廷和沙龙里很少研究法国人,必须上升到五层楼和图楼,下到地下室,那儿住着正直的劳动人民......"最可敬的人民阶级".真是卓越的意见,然而圣.普栾却置若罔闻.于丽的考虑比她过去的老师显得更民主,这不是唯一的一次.

  接下来是伏尔玛尔.批评家们对他开玩笑说:"高尚得可笑".卢梭抱着不同的看法,可是他回避对伏尔玛尔不利的事实作出评估:怎么这么个聪明.善良.比于丽大三十岁而且知道跟不可爱的男子的婚姻不能使她幸福的人,能同她结婚?须知伏尔玛尔还在结婚之前就对于丽说过:"我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我侮辱了您的温情,我违背了您的羞怯,然而我爱您,而且除了您不管任何人".这是自私者的论据,也是没有自尊心的人的论据.往后伏尔玛尔把于丽的生活涂上了一层灰色,却不曾有过任何良心的谴责.而在从于丽自己方面知道了她的悲惨故事后,伏尔玛尔邀请圣.普栾到自己的领地来,以便"医治"恋爱的激情,出发点是仿佛心灵的健康可以排除一切激情这种最乏味的信念.这里伏尔玛尔已经不是聪明的了.

  然而于丽毕竟是尊敬伏尔玛尔的,她看到他的优点,她还描绘了他的画像.伏尔玛尔靠了"平静和有规律的"生活,五十岁的人看来不会超过四十岁.他的特点是"生活经验和有理智.稳重.谦虚.良好的态度";他的谈吐有思想深度,但避免"显示机智和进行道德说教";他不寻求结识人,但也不回避他们;他没有癖好,而由客观来指导爱好,他没有热情,不会快乐,只有能引逗于丽快活时他才感到快活;不过他对她的爱没有冲动,他"努力去爱,是因为理智示意他这样",(第三卷第二十封信).伏尔玛尔谈到自己的话,从哲学观点看来是很有趣的:"如果说我有什么激情的话,那只有对观察的激情:我喜欢在心里阅读人们......我自己不喜欢扮演角色......只喜欢观看人家怎样扮演.我只喜欢观察人类社会,但作为它的构成成份完全不合我的口味.假如我能够改变自己的本性并变为活生生的眼睛的话,我很愿意实行这样的改变"(第四卷,第十二封信).这种自我鉴定令人吃惊地想到狄德罗在其死后出版的《演员的怪论》一书中的议论,那里把社会分成积极的.热情洋溢的.充满激情的人和哲学地思考.但站在行动之外并因此专门旁观的人.狄德罗利用生活和舞台的旧的比较,把第一种人叫做演员,把第二种人......叫做观众.卢梭不可能知道自己朋友的这本书,然而伏尔玛尔却也朝着这种类似的分类走,并使用同样的表现形式.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