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梵音

儿童资源网

天籁梵音

  仅是因为私家庵庙被夺归国有,近三百年举族便无人再来华严寺,大户人家的规矩真是决绝森严!李先亮不由暗叹,便问黄子明老先生:先良近日遍阅藏书楼令祖上藏书,受益匪浅。但对即墨黄氏“文狱之变”及华严寺被掳夺之事,却一无所知。若不忌讳,黄老先生给先良说说如何?

  黄老先生点点头道:物是人非三百年,如今已是民国了,我黄家还会有什么忌讳不能对人?康熙八年黄家遭变之后华严庵不再属黄氏,藏书楼典籍之中自然不会有关于“文狱之变”的记载。关于康熙年的那场变故说来话长,李市长可曾听说胶东近三百年来,有“黄姜不通婚”之说?

  李先良市长蓦地想起抗战爆发之前,一位姜姓同僚因为与即墨一黄姓女子相爱,却被家族力量所拒,最后双双投海殉情的往事。当时这件事在整个青岛闹得沸沸扬扬,令很多人气愤不解。没想到事情背后,居然是因为一道沉重了近三百年的宗族枷锁!摇头叹息一声,示意黄老先生继续说下去。

  这个规矩,便是封岳公(黄嘉善之孙黄培字孟坚,号封岳》在济南府被难之日,于法场上留下来的。至于这件事如何牵涉到姜姓人,又要从我黄氏七世祖梓山公(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说起……

  明朝万历四年,梓山公高中丁丑科进士回乡省亲,路上遇一流浪儿跪道乞食。梓山公见那流浪儿虽然可怜,却不乏忠厚之态,灵秀之气,心热之下便收之为仆。这个流浪儿,便是后来与我即墨黄氏结下血海深仇的姜姓人之始祖,莱阳“小解愁子”姜宽。“小解愁子”者,概梓山公喜其伶俐天真,可解烦忧之故。

  后来梓山公为姜宽娶妻生子,并供其子进学读书,到鹤岭公(黄嘉善侄宗昌)为我黄氏族长时候,姜宽的两个儿子已取得功名,分中文、武秀才,父子三人对我黄家自是感恩戴德。姜宽在临终之际还不忘嘱其子孙,世代感念即墨黄氏恩德。于是姜宽的两个儿子,也与我黄氏相谐而终。

  作为梓山公的嫡孙,封岳公(即黄培)少年得志,十六岁使荫袭大明锦衣卫指挥佥事,对大明朝的知遇之恩自是感激涕零。明亡之后,性情刚直的封岳公本欲殉国,无奈老母病故于京师无人扶柩回乡,这才苟活回到故里隐居。面对大明亡国后清兵的残暴杀戮,封岳公每有切肤之痛。于是便训诫黄氏子弟不得应考清朝的科举,并且依旧蓄发留须宽袍大袖,饮酒赋诗以抒发胸中郁闷。直到结识了江南名士顾宁人(即顾炎武),这才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开始和一些反清志士交往接触,并着手收集本邑明人忠烈事迹,编著《忠节录》。待栖霞于七起兵反清,又募集了大量的军资钱粮暗中提供给于七。于七兵败逃亡落魄江湖,便安排他到华严庵削发为僧,躲避清廷的追捕。

  而封岳公作的这些事情,都被姜宽那狼子野心的孙子姜元衡暗中收集。因为封岳公对姜元衡不顾名节参加清朝科考早就深恶痛绝,曾经数度训斥羞辱过他。恰好姜元衡中进士得官后因贪贿被罢官,起复无望,便把对人生的绝望全报复到封岳公身上。

  姜元衡先是向清廷指控封岳公的《含章馆诗集》有怀明反清之心,藐国欺君之罪。不被官府受理,便直接投状山东巡抚,告封岳公私通南明力图中兴,异言异服尽废法制,结党聚谋有不臣之心。一下子牵连我黄氏亲朋二百多人被拘捕。最后多亏江南顾宁人谋划奔走,封岳公拿出三十多万两银子放开手脚与官府周旋,事情这才平息下来。

  既然撕破了脸皮,丧心病狂的姜元衡哪肯善罢甘休!于是便孤注一掷,串通他的狐朋狗友落第秀才金桓及讼师杨万晓,越级进京上告,直接把封岳公告到清廷都察院。并且在诉状中加上了封岳公“家藏兵书、通谋反贼于七”的罪状。这次,终于引起了清廷莫大重视。大清朝廷责成山东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济南知府、历城知县等十余名各级官员组成庞大的公审团,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调查审讯,终于把封岳公问成死罪,判了绞刑。若非我黄家所有亲朋及江湖侠义之士多方奔走打点,即墨黄家在那场“文狱之变”中,必遭灭门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