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还记得自己那天的样子,像罢了集贱卖的菜,搭话就卖。老铁不伸手,人家也不急,轻轻地把钱放到桌上。连着两天老铁吃不下饭,该赶远集还是赶远集,两个花筐依然装得满满的。闺女的事,老铁空有力气,使不上。
二喜抢过老铁肩上的担子,挽好筐绳,将两个花筐摞到一起。到底是王畈人,这活做得轻车熟路。老铁的两个花筐平时都是他自己收拾,今天突然被一个外人代劳,老铁站在那儿左右都不是。
菜做了满满一桌,老铁想到上次自己对二喜的辱骂,心里宽慰自己,都是闺女喜欢吃的,关他二喜啥事。
饭后,老铁找了个机会跟闺女说,二喜要是乐意,以后就跟我卖菜。
这就等于收徒弟了。王畈哪个不知道老铁会卖菜?老铁一肚子的卖菜经得传给二喜,反正二喜也不是外人了。二喜罗锅腰不假,娶了自己的闺女后顺眼多了。要是一般人,老铁断不会让他跟着自己。不管人家承认不承认,老铁相信卖菜还是有巧的。那些巧,老铁不想让外人知道。这卖菜可不是三天两早晨的事,这辈子卖菜,下辈子可能还得卖。谁先掌握了其中的巧,谁就能早一天致富,谁就能早一天发财。老铁的诀窍很多,第一是快。赶集赶集,赶的就是时间。晚了只能找个最外边的摊位,买菜的谁愿意舍近求远?再就是得有一张巧嘴,能说会道。别看老铁在家里不爱说话,可一到集市上,老铁就变得巧舌如簧起来,仿佛变了个人。再稀屎烂贱的菜,经他的嘴一夸,也成了整个菜市场的老一。比如卖豇豆,要是老铁的豇豆虫眼多,他会说,我这菜啊,一直没敢打药,吃着放心。我这双大手是捉不到那些虫子的,你不知道,我们家三个闺女的手捉虫都捉肿了。要是没虫眼呢,老铁也有话说,看我这豇豆,长得多顺溜啊。啥菜吃到嘴里先得讲个顺眼吧?歪瓜裂枣,你吃着也恶心啊。至于那小小的一杆秤,学问更大。老铁有几十种用秤的经验,比如快速朝秤盘里扔一把菜,即使不够斤两秤也会翘起来……
算账老铁也是能手。别看老铁没上过几天学,你要是拿卖菜的算术去考他,初中生也难比得上他。比如一毛钱七斤的萝卜,一斤多少钱?老铁因此笑过代星,你还没我一个农民算账快,干脆在家里跟我学算了,还省学费了。
再就是赶哪个集,那可不是瞎碰。王畈周边有五六个集,陡沟、皮店、兰青、肖王……逢单的逢双的都有。王畈归陡沟,老铁却很少赶陡沟。赶陡沟,得翻过一个坝。还有一个原因,赶陡沟的菜农太多,菜价上不去。老铁喜欢赶远集,赶远集的菜农少,菜能卖上个好价钱。
菜价没谱,今儿高了,明儿又低了,谁也猜不着。唯一可以比对的,就是上集的价。王畈人喜欢串门,相约着去赶同一个集,或者打听附近集上当天的行情。老铁不串门,老铁喜欢单打独斗。卖菜又不是打架,菜农一多菜价就贱了。老铁还发现一个规律,要是哪个集上的萝卜贵了,下集全村卖萝卜的都去赶那个集。老铁自己掌握着菜的波动规律,从不讲给外人听。要是有人来问,老铁甚至连当集的菜价都不愿跟人说。
王畈今年出了个万元户,广播里老是提他的名字。老铁觉得这样不好,露富不是好事,容易惹是非。前年种姜没挣到钱,瞎搭了工夫,老铁不服气,去年种得比以往哪一年都多。姜这玩意,金贵,得有人侍弄。老铁家不短劳力,不怕费工夫。正月里暖姜芽子,一开春就下种。苗长出来了,赶紧搭姜棚,生怕晒死了。打了霜,又开始收。姜大丰收,老铁比谁都高兴,因为别人家都缩小种植规模了。果然,从腊月开始,姜的价格就翘了起来,五毛,六毛,七毛三……老铁一年的收入就五千露头了。再加上这几年的积蓄,其实离万元户不远了。不过,家里到底有多少钱,老铁跟谁都瞒着。老婆不知道,四个孩子更不知道。钱反正都在家里藏着。老铁寻思着,如今二喜好歹成了自己的客,得好好带带他。二喜日子好过了闺女的日子不就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