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五月,秦良玉率部夺取重庆门户二郎关,汇合贵州方面明军,大举进逼重庆。奢崇明奋力固守,明军势不可当,于二十八日收复重庆,奢崇明退守老巢永宁。
明军设疑兵于纳溪,佯为进攻,而主力由长宁突然进兵永宁,秦良玉所部连战皆捷。奢崇明父子率余部败退水西龙场。四川总兵李维新所部明军进兵龙场,擒获奢崇明妻安氏、弟奢崇辉及叛军大学士、经略、丞相、总督等文官武将多人,斩首万余人,奢崇明父子受伤而逃,不久皆亡,平叛战争宣告结束。
战后,秦良玉以首功授都督佥事(正二品)、加总兵衔,正式以女子之身跻身明军高级将领之列,美名传遍全国,百姓皆知“古有花木兰,今有秦良玉。”同时,马祥麟升四川宣慰使(从三品),秦民屏升副总兵,秦翼明、秦拱明皆升参将。
然而,明朝毕竟气数已尽,各地造反层出不穷。不到一年,水西土司安邦彦又反。虽不久即被镇压,但秦民屏在此役中战死,秦良玉又失去一位亲人。
勤王赴难有英雌
随着时光推移,权阉魏忠贤、后金皇太极以及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明朝局势越发不可收拾。不过由于石柱地处西南,暂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清朝皇太极率精锐八旗兵十万绕道蒙古,进逼京师。随后遵化、永平等四城失守、袁崇焕驰援京师、德胜门大战、广渠门大战、袁崇焕被捕下狱、关宁铁骑擅自东归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发生,天下震动。
皇太极虽撤军,但仍留下大批八旗兵驻守遵化、永平等四城,意图作为他日再犯的根据地。此时,孙承宗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身份准备收复遵化、永平等四城,并下令征召全国军队入京。
正是在此背景下,秦良玉再次收到勤王诏书。秦良玉即刻提兵赴难,星夜兼程,直抵京师宣武门。京师百姓听说秦良玉和白杆兵已至,纷纷前来观看,致使道路为之堵塞。
当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二十万有余,但都畏惧八旗兵的狠武,无人带头出战,唯有秦良玉所部按命令主动进攻。白杆兵人数虽然仅有数千,但一直为八旗兵所忌惮。昔日浑河血战,让八旗兵再也忘不了这些身体矮小手持超长锐矛的士兵。最终在孙承宗的指挥下,迫使清兵接连放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而去。
〔由于山海关一直在明军掌握之中,清兵难以补给,并且存在遭到首尾截击的危险,应该是清兵撤兵的主因〕
不久,秦良玉率白杆兵返乡,而马祥麟也从山海关南下汇合,母子相见,自有一番唏嘘。由于当时流贼张献忠、罗汝才等起义军自湖广进攻四川,明廷诏令秦良玉“专办蜀贼”,负责守御川地。
有心杀贼难回天
崇祯七年,张献忠军破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进围太平,秦良玉率兵赶至,贼寇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仓惶逃走,川东大定。
然而农民军的势力在四处流窜中越发壮大,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为首的几支农民军,在多次反复起伏的战争实践中,渐趋成熟,军事上实施运动流动作战,开始向明军战略要点进行机动进攻。
崇祯十三年初,罗汝才农民军进入巫山,为秦良玉阻遏。于是,这位绰号“曹操”的黠贼突然进攻夔州,又被秦良玉率兵击走。不久,秦良玉率兵在马家寨邀击贼军,杀其骁将“东山虎”,斩首六百余级。秦良玉率马祥麟乘胜在谭家坪、仙寺岭连败贼寇,夺得罗汝才主帅大纛,并生擒其副手“塌天”。
数役下来,秦良玉部斩贼兵近万,获甲杖马骡无算,贼尸横陈遍山谷。罗汝才率残部遁走大宁,与张献忠在巫山一带合军后,贼势复炽,越过巴雳河,严重威胁到四川大部分地区。
此时总管剿灭农民军的明廷大员是东阁大学士、督师杨嗣昌。杨嗣昌本人是湖广人,他的初始战略就是想尽驱张献忠等部农民军入川。杨嗣昌的如意算盘是:以川地险远,极边之地乃松潘蛮部,贼兵入川后,四川明军能守则守,不能守则放弃部分地区,诱敌深入。然后,陕西明军断栈道,临白水制敌;云南明军屯曲靖,扼守白石江。而杨嗣昌本人则可率明军主力掩击农民军,把他们驰至松潘诸蛮部落的地盘,听任当地土人剿杀。
杨嗣昌此计,既愚昧又阴险。愚昧的是,他纸上谈兵,以为川地崎岖险峻,必能困住农民军;阴险的是,他驱张献忠等农民军入四川,自己没有丧地的责任,四川巡抚是邵捷春,丢地丧兵,责任皆由他负。杨嗣昌本人自可坐观成败,时刻准备去摘熟落的“桃子”。由于担心四川当地官军扼守险隘会导致张献忠急红眼反扑湖广,杨嗣昌又使阴招,依仗自己的威权,把大批四川精兵调出,只留二万弱疲士卒给邵捷春守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