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精彩摘录

儿童资源网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精彩摘录

  28. 教育的毫无作为、教育对人的分裂和对人的个性的忽视与遗忘,使教育成为残缺的教育,使人成为残缺的人。

  29.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30. 当我们坚信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笔财富时,我们就不会放弃发掘的愿望。它可能是密密的森林,可能是累累的葡萄,可能是金黄的麦浪,可能是含苞的玫瑰……每一笔发掘出来的财富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美丽。那么,以极大的内心与智慧,以长远的目光与实在的劳动,以浸透了人道主义汁液的、博大的心肠,去发掘这笔财富,这就是教育的本分,也是教师的责任。

  31.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

  32. 我非常怀疑有些课堂时间利用得如此精确、充分的教师,他的心中会否真正装着学生;我也怀疑那些始终快节奏、看似教学效率极高的课堂,学生能够真正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而非一直绷得紧紧的。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有一定的弹性,有时要放慢速度等一等,有时则要适当加快节奏,反之,假如课堂中的美一分、每一秒都完全把学生框在教师预设的思路内,不给学生任何喘息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的课堂难道真的对学生有益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34. 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

  35. 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关注自己的教案,而不是学生,就会很少会想到自己的设计在学生那里是否得到了真正的理解,这也就是一些教师上课时间极为“精确”,课堂节奏始终处于高速运行、高度紧张状态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不顾学情、无视学生。

  36. “要让孩子想一想”,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教学设计的、外显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智慧的真实反映。

  37.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片刻的喘息,不要拿“有效”、“智慧”这些美好的词汇来掩饰。

  38. 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是内容而不是声调,是靠教师自身内在的学养照亮寻求知识的道路,通过知识内容本身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9. 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公开课的意义,盲目追求所谓的“剧场效应”,希望看到激动人心的“课堂效果”,感受到缤纷活跃的“课堂气氛”。

  40. 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热闹喧哗的课堂,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见不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沉默的状态,这就是造成目前课堂上浮风劲吹的原因之一。

  41.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不需要花哨,我们要能理解并认同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思索的状态,给他们沉默思考的时间。这片刻的沉默与思考,往往比整节课的热热闹闹更可贵——因为我们都渴望做一只点燃学生内心的火把。

  42. 即使教师把一只活猫带到教师里来,学生也并不能因此对猫的知识增加多少,这只活猫在课堂上反而成了一个最大的干扰因素。

  43. 教学的意识在于变化。

  44. 教学方法是从这节课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思维规律出发,而不是从预先的教学设计出发。

  45.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预先规定好课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对学生来说是不知不觉地根据情况作出变化。

  46. 真正优秀的教师,上课时他的脑海中不应只想到教材,不应只想到他的教学设计,而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

  47.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番平等的对话。

  48. 教师不应该只是传递信息,更不是直接传递信息,教师更应该关注、协调课堂上的各种因素,对计划作出适当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