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由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够给与他生活的欢乐与自尊。
76. 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77. 只重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又如何能够走远呢?教育中的功利随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78. 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
79.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心灵更可贵,更值得珍视。尤其是孩子的心,那是世界上最娇嫩、最脆弱、最透明的珍宝。如果有一种教育,它不关注孩子,不关注孩子的心灵,不把孩子及他的心灵作为所有教育元素中最宝贵的东西,甚至不把孩子及他的心灵的健康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教育就不好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好的教育。
80.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教育理念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心灵进行体恤与洞察,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心地,时刻意识到自己活在他人中间,并习惯以他人的快乐作为延续自己的方式。
81. 要教学生读懂他人的心灵这本书,教师首先要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灵。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得,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心灵。我们常常试图用指责、批评甚至虚伪的感动来打动孩子,除了破碎的闷响,我们常常听不见回声。
82. 当人与人之间彼此心灵相通,就会发现,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活在人们中间,这种存在感足以使人安然地度过人生的每一个关口。
83. 毕竟,教育是面向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人。
84. 师生交往是一种精神的交往。
85. 教师应该是一个爱孩子的人,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情怀。
86. 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要求,他就耐心地等待,鼓励孩子再努力,再尝试,激发他们一直向上的美好愿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孩子感到成功的路一直被照亮着。
87. 没有师生之间高尚而丰富的精神交往,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88.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这种说法之所以变成了“真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这种无视基本事实的前提下,教师已经失去了辨白的可能。
89. 每一个具有基本良知、每一个尊重基本事实的人,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难教的儿童确实存在。如果不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么就等于否认我们在教育中确实面临者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果认为教育中没有困难和问题,那也就等于否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90. 难教的儿童不仅存在,而且很大程度上,他们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91. 教育确实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但这种存在却不是没有前提的:那就是教育力量不能被无限的夸大。毕竟,我们不能无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更不能把教育失败的板子一味地打在教师的身上。
92. 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93. 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心灵是一条一贯到底的红线。
94. 真正的教育者要唤起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要运用教师本人教导学生所怀有的真挚情感,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在心中树立与人为善的人生信念。
95. 若没有善良的培育,所有的教育艺术、教育智谋、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将丧失其意义。
96. 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帮助一颗心暂时从忧伤中解脱,也许就是帮助一只昏厥的小鸟回到它的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