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坎坷

中国儿童资源网

爱的坎坷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
  
  这是一部迄今已经闻名世界一百六十多年的不朽名著,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和勃朗宁夫人构成那个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简·爱》创作于英国的谢菲尔德,一部有着自传色彩的著作。
  
  《简·爱》我读过不止一次,初读貌似好像还在上小学,草率地读完了,没有太多的感悟,只是知道这不是一个悲剧,尽管罗切斯特残疾了,但是他们终于走在了一起,而且罗切斯特最后也获得了光明,从此他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不错,这就是我初读的感慨,实在不理解这样的书籍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著,就这样《简·爱》被我读完了,放在书架上,时过境迁,最近整理书架时,又看到了它,拿出来发现已经布满了灰尘,这让我产生了罪恶感,鲁迅先生的爱书人尽皆知,他被人称为文学巨匠,却对书那样爱惜,而我既没有那么惊艳的文采,又不爱惜书籍,惭愧之极,拿起抹布小心翼翼的将灰尘擦净,翻开。就这样,我又重温了这永恒的经典,不变的内容,让我却有了更深的感慨。
  
  小说的内容并没有《格列夫游记》那么曲折离奇,也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么悲情之气。语言真诚、质朴。在一百六十多年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等级森严、习俗累累、金钱第一、人权至上。如果这时有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女人抨击宗教事业、讽刺社会风俗、藐视金钱地位、主张男女平等,会引起怎样的一番社会风波。不错这样的事情的确在那个年代发生了,《简·爱》的一问世,赞许者大呼“新颖、独特、感人”诋毁者则大骂“低级、粗俗”。尽管现在的社会的确已经大体达到那种境界,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封建等级的压迫下能出现这样的进步青年,着实不易,也许这就是《简·爱》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小说的一开始是从简在舅母家饱受欺凌的那一段日子,因为丈夫的临终嘱托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的里德太太,将简抚养到了十岁,又将她送到了洛伍德学校。尽管整个基调让人为可怜的简感到心痛,却也从侧面反应了简(更因该说夏洛蒂)那种反对压迫的内心情感。在洛伍德学校简遇到了她的朋友——海伦·彭斯,逆来顺受的性格使她过早夭折,却也和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她的不幸夭折,却也预示着,压迫面前的不抵抗最终结果只有灭亡,巧妙地抨击了封建等级压迫下的那些可怜的人们,内心苦痛却又碍于等级的淫威而不敢发作,只能郁郁而终。然而文章真正的中心则是简与罗切斯特先生曲折的爱情故事。简的爱情观使她的性格更加个性化,她认为爱情的建立不是金钱与地位而是精神上的平等。罗切斯特的平等待人使简对他日久生情,因为独特的爱情观,她不会因为自己是仆人的地位而不敢逾越,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特别是她在果园对罗切斯特大胆告白时,让我敬佩,那是一种新时代女性所向往的率真,直白。
  
  罗切斯特——上流社会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如此他看穿了奢华外表下的人性的贪婪与虚伪。简的出现,让他感到了久违了清新,从而钟情与她。也许一切都在预想当中进行着,简答应了罗切斯特的追求,并且即将与他结婚,然而就在结婚的那一天,不速之客的到来让这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罗切斯特已经有了妻子,而且她还活着,这是多么罪恶的事,罗切斯特就要犯重婚罪了,简伤心之余毅然的离开了。离别之际,她仍然大呼:“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情的机器。”
  
  一年的时光转眼而逝,时间不长不短,365个日日夜夜足矣改变许多的人或事。简依然是一位老师,却意外的得到一笔遗产以及真正的亲人,她爸爸的姐姐的孩子,她的表哥以及两个表姐,可以想象一个孤儿突然间有了亲人是何其幸福的事情。面对表哥的告白(求婚),简没有被打动,她深知圣约翰爱的人不是她,只是因为她适合做一个牧师的妻子,仅仅是因为适合这个位置而已。并且放下了思想包袱,决定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
  
  也许这就是结尾了,可谁也没有想到,简兴奋地回到了桑菲尔德府时面对不是朝思暮想的人儿,而是一堆烧焦的废墟。真正的绝望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因为触手可及的希望轰然破碎。上帝是仁慈的,几经辗转,简终于找到了罗切斯特,然而他却变了,双目失明、惨遭截肢,然而身体上的残疾却没有湮没那颗至死不渝的心。真正的结尾了,简没有因为躯体的残缺而抛弃罗切斯特,两人结婚了,奇迹的是,在罗切斯特的大儿子诞生时,他的眼睛奇迹般地恢复了,他看清了儿子那遗传与他一模一样的又黑、又大的眼睛。
  
  一个完美的结局落下帷幕,简毫无疑问在封建社会获得完全胜利,没有因为腐朽的制度而因此沉沦,毁灭,旧时代的她尚且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呢……就像文中所说:每个人以自己的行为向上帝负责,不能要求别人承担自己的命运。
  
  《简·爱》的魅力在于:它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谈,是一个经历苦斗、备受苦难和折磨的精神自白。简·爱既是一个卓越的理想人物,又是一个准确的现实人物。
   ——《英》辛克莱·刘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