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相信?
1985年12月29日下午3时,11岁的青岛小姑娘逢勃,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首次钢琴独奏会。
内行的听众们,也许记起来了:“钢琴之王”李斯特的首次钢琴独奏会,也是在他11岁那年举办的。
逢勃出生在风光秀丽的胶州湾畔。
和百万青岛人一样,她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就特别喜欢到海边玩。有时妈妈陪着她,在海边一坐就是半天。天和海一样碧蓝、一样辽阔。水天相接,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只有当那热情的浪花,嬉笑着扑上岸来,“咬咬”她的脚丫时,她才知道最可爱的是大海。
大海的浪涛声声犹如一曲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排排海鸥不就是一行行美丽迷人的抒情诗么?
正因为这个缘故,当逢勃第一次听到钢琴声的时候,不但不感到陌生,反倒觉得那么熟悉、亲切。
那是一个凉风习习的夏日。蓝天、白云、绿树、红瓦,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7岁的逢勃在学校里玩耍着。忽然间,她被音乐教室里的钢琴声吸引了过去。
像是发现了第二海洋,她趴在窗台上,惊奇地睁大眼睛,竖起两耳,观看着、倾听着。
琴声停了,老师离开了音乐教室。一种无法抵抗的魔力,吸引着小逢勃闯了进去。她,急不可待地跑到钢琴前,展开两只小手,嘭嘭嘭地弹奏起来,俨然如琴的主人。
老师闻声赶回来,吃了一惊:小逢勃虽然是乱弹一气,但她那演奏的气势却蛮像个大钢琴家呢。
这件偶然发生的小事,给小逢勃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她决定放弃已经学了半年的琵琶。她觉得琵琶虽好,不如钢琴像大海般丰富而壮丽,更适合自己的气质。
妈妈和爸爸同意了女儿的央求,可他们无力承担辅导女儿的重任,因此,他们敲开了一位老师的门。
老师名叫王重生,早年在美国玛丽曼斯大学钢琴系留过学,是位受人尊敬的钢琴教师。在王老师两年多的精心培育下,小逢勃已能弹奏《车尔尼740练习曲》、莫扎特的《奏鸣曲》和贝多芬的《妈妈变奏曲》了。她多么感激自己的老师啊!
有一天,老师对逢勃的母亲说:“赶快送她进北京!咱们千万不能耽误孩子!”
“那……”
“我已让我的侄女在北京为她另请高师了。”
北京到了。
逢勃和妈妈一见到王老师那位侄女,便成了幸运的开始。她们将去拜访著名女钢琴家周广仁教授。
逢勃的妈妈大吃了一惊。在中国音乐界,提起周广仁教授,几乎无人不知。她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能当面聆听她的指教,真是莫大的荣幸!小逢勃丝毫不知什么周教授。进了教授家,听说让她弹琴,她高兴地跑到钢琴前,地弹奏起来。这是一台三角式钢琴,声音纯正弘远,使她仿佛回到了奔腾的大海边。她忘情地弹着,两只小手似两只小鹿,在琴键上敏捷地跳跃奔跑。教授温和地笑着,两眼一直盯着小姑娘弹琴的双手。稍停,她对逢勃说:“逢勃呀,留在北京吧,我正筹办一所业余的星海钢琴学校,你算第一个学员!”逢勃喜欢上了教授家的三角式钢琴,也对周教授产生了好感。所以,她暂时没顾上想家,兴致勃勃地点点头。只有逢勃的妈妈放不下心。虽说,女儿被名教授收为学生,可她到底有多大的艺术潜力,值得花高昂的代价在北京学习吗?第二次见到周教授的时候,她开门见山地问道:“周教授,您听逢勃弹得怎样?”“孩子有才能,但缺乏专业训练。”教授直率地说,“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手指太软,站不起来。这一关不攻破,她成不了钢琴家。”“现在,她该怎样练呢?”“从头儿练起,一定要让她的手指在琴键上站起来,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