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2)

儿童资源网

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2)


  也有的孩子因为家长事事为自己操心,如果学习成绩上不去,会感到很对不起家人,尤其考前的营养补助,与自己说话时的那种低声下气的态度,也给孩子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一旦考试结果不佳,不是考虑如何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而是沉溺于失败的苦恼中。此时我们的家长也是愤愤不平,这样含辛茹苦地一切为孩子着想,结果还是那么让人不满意,简直气就不打一处来。最终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既习惯这样舒逸的生活方式,又恐惧不理想的学习成绩。
  人的行为风格和认识是统一的,是不能简单地被割裂开来的。比如同样是与陌生人打交道,一个性情属于开朗活泼的人要比那些内向的人相比就会更积极主动。一个人的性子比较急,经常会表现为吃饭时是狼吞虎咽的,走路也是风风火火的,当写作业时出了错,拿橡皮擦都会经常把纸擦烂。所以,这种统一性一旦体现到了学习的行为上,我们马上可以发现,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学习上也很马虎;生活上懒散的人,对待学习也不能积极进取;生活上不讲究礼节规矩的人,在学习上往往也毫无章法。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平时对父母缺乏同情心,对家庭里发生的大小事情漠不关心的孩子,考试成绩即使不理想,他也不会太在意的,因为他懒得理会做父母当时看到卷子的感觉和心情。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待学习这件事情,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化,往往事倍功半,越是焦虑学习的问题,不注重生活品质的培养,越不可能有积极的结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习品质的好坏是个性、思维优劣的体现,而生活品质的表现是贯穿一个人方方面面的始终,也是孩子个性、思维的综合体现,如果这点做好了,往往事半功倍。
  当然,有的家长也注意到对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却容易犯一个通病,就是只让孩子浮光掠影式地做点家务活,不想让孩子过多付出精力和时间,表面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这实际上也没有意义。做事情不是给谁看的,也不是为了讨价还价,是由于需要才做啊。只有真正投入了,才能从实际行动中体验和感受出有价值的东西。
  人们往往会有个不自觉的习惯,做事情前总爱简单地以一件事情的大小来决定做与不做,比如吃了饭收拾碗筷是一件小的事情,因为是小事情,就觉得做与不做无所谓;而考试中有道题目由于粗心做错了,觉的是小事情,就轻而易举地放过了。正确的事情不分大小,错的事情也没有小事情。所以要注意的一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身上的坏毛病越来越多,生活习惯越来越差;而学习上的漏洞越来越多,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平时在生活上对待事物养成了好习惯,自然会把这样的作风迁移到学习行为中。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好坏的原因。
  对生活品质培养不良的教育方式有这样几种类型,主要包括有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情绪型、干涉型、物质型等教育方式。
  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养成勤劳勤俭的作风,却能助长孩子学习不努力的不良习惯。
  否定型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的形成以及学习努力精神的养成,孩子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勤劳勤俭精神较差。
  过分保护型家庭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勤劳勤俭道德的养成,同时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
  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孩子学习不努力、勤劳勤俭作风较差。
  情绪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家长反复无常,导致教育措施的随心所欲,造成孩子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对学习、生活的态度更多是凭着感觉和喜好走。
  干涉型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喜欢事事插手过问,培养的孩子不仅容易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创造思维和个人主见,而且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