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3)
有一个画画很好的学生做完作业后,让我看她的作业做得怎么样。我看了看,一共是六道题,发现错了两道题,我没有说什么,只很简单地说了句“你检查一下。”她很快检查完后说:“赵老师,检查完了,错了一道。”我说:“继续检查。”她说:“还有问题吗?”我说:“不知道。”她拿着本看了看:“没错了!”我说:“也许有,再看看。”她说:“不可能有错了。”我说:“好像还有,继续检查。”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一定是没有了,你捉弄我!”我说道:“你肯定还有错,如果你没有错了,那就是我错了,我愿意打赌做二十次俯卧撑。”(这是我和孩子在一起常做的自我惩罚的方式,老师错了为什么就可以不受惩罚,况且孩子看到老师错了并接受惩罚不仅很开心,对老师会更尊重)这位小姑娘肯定又自信地说道:“如果是我错了,我就送你一幅我自己画的画!”我说:“好!就这么定了!”最后她又很仔细地检查去了,但还是告诉我肯定不会有错了。最后我只好指出在一道题的算式中,“23”这个数字被莫明其妙地写成了“32”,以后的运算当然不可能对了!当然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收到学生给我的绘画作品。
像这样的情况,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而这种错误的原因往往就是这么简单。遗憾的是错误出现了以后,想要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错误通常会很难。俗话讲的“骑着毛驴找毛驴”就是如此。因为检查的目光遛到这里,根本意识不到错误已经发生。这就是由于错误的“隐蔽性”再加上对错误出现缺乏预见,缺乏对自己错误出现情境的警惕,以及对粗心的类型和可能出现的环境不了解造成的。
由于以上两点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检查既然是没有效果和没有效率的,“检查”自然也不能贯彻下来成为个人的好习惯。
请家长朋友注意我和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交流的方式,并请回想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作业中的错误的。
检查是为了不检查
其实,“检查”这个行为是贯穿我们人类行为的各个环节的,人们时刻都在做着不同的检查,只是我们不大注意罢了。比如“骑自行车”就是一个不断检查平衡的过程,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用橡皮擦,就是因为忽然他发现写错了,就赶紧把它改掉了,这实际也是检查。这样的检查已经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和意识了。而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在做完作业或练习后能够进行检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刻意、被动的检查工作也将慢慢消失,而不会专为一项作业再做专门的检查。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所有的错误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当自己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充满了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后,就不再为检查而费脑子了。怎么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要“检查”。换句话说:“检查是为了不检查”。
如何进行检查
对文科类的检查主要对字、词、语句、文法、标点符号进行审查。
对理科类的检查提出有三种办法:一是检验法,把演算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里看是否满足题目要求;二是逐查法,不仅从开始的设、解题过程逐步进行推导,还要看题目的抄写、数字的使用是否正确;三是逆查法,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看是否能回到题目原先的已知条件。
最关键的是,要对自己错误的特点和习惯进行总结,便可以在遇到最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多加留心和注意,这时“坏蛋”就会通过你的检查而无所遁形了。检查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检查”的工作应该是有的放矢,有方法、有准备、有目标的,而不是盲目地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