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各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十分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应通过数学知识的掌握,使孩子熟悉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掌握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孩子逻辑思维的萌芽出现了,让孩子逐步学会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的方法和步骤,学会进行猜测和论证。
然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尚未真正重视数学思维培养这一目标。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不可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的特点。其实这是不对的,最简单的数学现象也是抽象的,蕴涵着数学思维的精华。例如,四年级孩子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孩子们很容易认识到所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不是老师手中的木质教具,也不是指长方形的窗户和正方形的饭桌,图形不是具体的任何物体,而是抽象的形状。同样,分数和小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是人们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抽象的表示数的方式,2.5元钱表示面值分别是2元和五角两张或两枚钱币,而数字2.5却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物质性含义。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同样体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数学思维形式及其性质,帮助孩子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孩子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形成数学思维的意识是孩子未来数学学习是否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
四十三
四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刚刚萌发,抽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家长应该抓住这一良好的时机,形成孩子的数学意识,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要求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路,而不是关注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例如:
•图形变换思想: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常常会通过将图形进行简单的移动和转动,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如前文中关于两个三角形面积数量关系的例子。
•用图表帮助解决问题的思想:一些复杂的应用题可能有几个条件,只要用图表将这些条件简单地标注下来,画成一幅关系图表,就可以很容易地将问题解决掉。一般来说,在画这类图表的时候要将同类型的条件对应起来,例如人数与人数对应,个数与个数对应,总数与总数对应;将条件的前后关系联系起来,例如一辆公共汽车经过几个站,前一站与后一站上下车的人数之间用线条联系起来,或者对齐列出来。
•顺想与逆想:顺想就是顺着问题给出的条件一步一步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例如上述课间操排队的问题就是一个顺想的例子。但是有些情况下,顺想比较复杂,而从最后的条件往前想比较容易,这时候就要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
•假设的思想:四年级已经开始学习简单方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利用假设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其实利用假设来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模式,可以简化思维,尤其是在解决一些逆想问题的时候更为简便。
•消元思想:如果一个题目涉及到两个未知数,就要想办法去掉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将二元问题变成一元问题,这是数学简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解决问题。虽然四年级还没有涉及到二元或多元问题,但是家长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简单的二元问题,让孩子了解二元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想办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就可以了。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还可以为今后学习多元函数打下基础。
•代数思想:可以将具体的数用符号来表示,用符号表达数学运算的过程或者数学思想。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逐步提升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用符号代替具体的数,或者用未知数代替一个量,让孩子解决一些抽象的问题。抽象性是数学的根本特点,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代数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