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那么如何轻轻松松引导孩子会学习、成绩好,明事理、会做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呢?换句话说,如何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呢?
以下围绕“十个忠告”介绍我的最新讲座思路。
1.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过程中;2.给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成长环境…
一、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过程中
有家长问我: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什么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成绩也不稳定?后进的孩子也能提高学习成绩吗?有些孩子怕考试,怎样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就不要提高学习成绩吗?…
我们说,家长难,家长累,难在哪里,累在哪里啊?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成绩。这是不能回避的家教难题,我们报告人应该帮助家长答疑解难。
我的回答是:素质教育和提高学习和考试成绩不是对立的,教育是让孩子充满希望的过程,要通过学习过程提升学业成绩,不要用结果或分数教育替代素质培育,要努力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和享受,综合教育家的经典研究,有效办法是帮助孩子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过程之中。
什么是过程教育?
就上学读书而言,过程教育是把作业和考试等当作学习环节的教育,过程教育注重学习心态、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应用能力四个重要方面。结果教育是分数教育,是非持续性教育,过程教育是素质教育,是永久性教育。知识是积累起来的,思想是体验出来的,能力是实践出来的。
那么如何抓好过程教育,提高学习成绩?重点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四个落实:⑴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把握课程学习的特点上;⑵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环节中;⑶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中;⑷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业素质培养上。
1.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把握课程学习的特点上
有关专家介绍,中小学生读书,要牢牢把握所学课程的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孩子学习要养成的重要习惯是追求的习惯,而且要体现在各门课程的不同追求,如学数学追求“=”,学物理追求平衡,学化学追求转移,而学语文是读书、思考与交流的过程,重在追求语言能力培育。
以中小学生的数学和语文学习为例。学习数学要养成三种良好学习习惯:
⑴学习数学要养成追求“=”的习惯。专家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精致、典雅、高贵的课程,数学题目主要以求数为目的,数学的核心是追求“=”。在这个“求”的过程中,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体现相等,就是追求“=”的过程。如果对题目中所需要的“=”认识不够准确的话,在算式、代数式、方程等的设计上就永远不可能正确。因此,追求“=”的习惯是学数学的核心要求。
⑵孩子要养成重过程的做题习惯。解题是一个过程。例如3+4=7,这个式子里面包含数量符号3、4和7;运算符号“+”;逻辑符号“=”。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任何一道题目,只要用数量符号、运算符号和逻辑符号能够正确地表达,就可以求出你所需要的结果。所以,一道数学题目出来以后,就是一个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方法)。
⑶学数学要养成讲规范的习惯。规范是学数学的根本,很多学生在演绎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表达、缺乏数学素养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可能存在概念不理解、逻辑关系不连贯、运算疏忽、书写大意的问题,这也为解题的思路和最终结果的得出造成障碍。所以,做数学题目一定要讲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