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儿童资源网

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如何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业素质培养上?
  ⑴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⑵克服注意力障碍,培养学习能力;⑶矫正学业不良,提高综合素质。
  提三条建议:⑴磨炼两种承受力:第一,身体承受能力;第二,心理承受能力。⑵强化三种学习能力:听讲与阅读的接受能力;语言和操作的表达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⑶培养游戏精神:活力、规则、创新。
  二、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家长问:为什么有的孩子提出100个不回家理由?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为什么一些孩子厌学、上网吧甚至网络成瘾?为什么少数孩子会有不良嗜好甚至行为越轨?
  调查显示,名列前茅的理由是:父母亲吵架、闹离婚、打麻将、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视,要么对孩子不闻不问,要么开口就是教训或者问成绩排名。一些家长不尊重、不了解、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我的回答:要克服家教通病,学会亲子沟通,不要让孩子的亲情感从父母身边流失。孩子需要一个温馨的家,要让孩子在温馨的环境中,自我觉悟,通晓事理。在这些方面,家长只需要做好三件事:
  1.克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两大通病
  有专家认为,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已经成为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家庭养育风格影响孩子一生!
  为什么一些孩子厌学、上网吧甚至网络成瘾?为什么少数孩子会有不良嗜好甚至行为越轨?所有这一切,都与家庭环境养育相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家教秘诀”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常见。
  孩子是环境的结晶,而且首先是家庭环境的结晶。多蒙茜·洛·诺尔特的一段话应该让我们警醒和思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有五大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大众传媒和友群环境,其中家庭环境举足轻重…
  有七类家庭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①父母个人修养与诚信缺失的家庭,②夫妻之间不善于沟通的家庭,③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④家庭成员情感缺位的家庭,⑤家教缺失和教养风格不良的家庭,⑥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⑦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
  家长要克服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温馨养育,做孩子的保护神。做爸爸妈妈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然而,中国式家教有两大通病: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前者包办多,后者体罚重。在有些地方,近八成家长和老师主张体罚孩子,甚至“电击”。其实,对孩子干涉越多,亲子关系越紧张,孩子越没有安全感;为孩子包办越多,孩子的惰性越强,越没有上进心;包办是强加于孩子的“心灵暴力”行为。过分严厉和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失当行为和永久的伤痛。
  孩子需要温馨养育,孩子渴望拥有温馨快乐的童年,因而,家长别把亲子关爱变成情感虐待。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受虐待,不是家长没爱心,而是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女儿居然在日记本上骂妈妈猪狗不如?为什么武汉的孩子在楚才作文中会妖魔化妈妈?孩子们说他们被妈妈逼着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都会发作…这是情感虐待的结果,属于“心罚”。家长要注意心罚三忌,营造温馨。心罚三忌是忌恐吓、冷落孩子,忌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忌夸张言辞影响孩子的心灵。在有些妈妈看来,她们这样做是因为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孩子们并不领情:有一个孩子写道:“妈妈,你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尚,我不愿意因为你的这些行为而讨厌你,害怕你,但我渴望拥有温馨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提请家长注意,高人指点我们:过高期望会带给孩子无望,过度保护会带给孩子无能,过分溺爱会带给孩子无情,过多干涉会带给孩子无奈,过多指责会带给孩子无措。不要让孩子的亲情感从父母身边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