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归结起来,学数学的过程就是通过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对“=”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提请家教注意,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时,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看孩子是否重过程、讲规范,是否通过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对“=”的追求。
再说学习语文,学语文要养成说和写的良好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由于文化的需要,从根本上讲,不要把语文的学习等同外语的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讲,外语的学习只是因为工具性语言的需要。著名作家高士其说的好:“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象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虽然语文的学习是由于文化的需要,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语文的核心是学会说、学会写,学会语言表达和文化交流。正因为如此,中小学生学语文,重要的是要养成说和写的良好习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语言能力是多元智能之一。语文学习方法应该是多读点书、多写文章、多背诗词、多和同学聊天或讨论,说话的时候尽量多用出彩地语言来表达。书读多了,文章写多了,与人交流多了,语言表达和写作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特别强调的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是表达,表达的重点是写作,写作能力影响考试成绩,因为考试与写作能力直接相关,甚至有人说“好成绩是写出来的”。因此要引导孩子多写。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写博客,通过写博客提高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很有效果。
2.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习环节中:如前所述,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能否把孩子最终培养成才,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良好习惯。
孩子大事做不来,小事要赶快做,要从做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业素质的培养也要从学习小节开始,例如: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一个不能少。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上多下功夫。调查显示,孩子的学习环节“5缺2”。虽然90%以上的孩子曾都有过预习、复习的行为,但能够坚持下来的却不到一半。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一般人在学习了13个无意义的音节后,经过1小时后能保持44.2%,经过24小时能保持33.7%,经过48小时后保持27.8%,6天后还记得住25.4%,31天后还记得住21.1%。因此即使上课听懂了,如果不重视复习这个环节,到了考试的时候可能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在报告中强调: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上多下功夫。
3.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包括丰富学习生活,玩转题型题目,培养孩子提问题的习惯和培养问题意识。
建议养成孩子在生活过程中学习与思考的习惯:例如小学生作文“花”的写作,可以通过花园看花的过程进行操作,数学学习可以通过购物编写应用题等等。
建议培养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提问和思考的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预习时准备问题,上课时提出问题,做作业时设置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孩子具有天生的问题意识,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例如多数孩子都曾问“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有爸爸”等,但孩子的问题意识从小就被家长压抑了、磨灭了。
建议家长帮助孩子玩转题型题目,培养解题能力:读书要做作业,但作业不在多,而在通过作业培养对题型题目的操作能力和解题能力。案例1:鸟的问答;案例2:玻璃杯的文章;案例3:三个孩子的年龄。
4.把良好学习习惯落实在学业素质培养上
孩子的学业素质主要是如下五个方面: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有独创性;感知敏锐,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较强;进取心强,自信、有坚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