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2. 带着兴趣去听2. 表达有力的观点
3.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3.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4. 能抓住要领 4. 能演绎推理
5. 完成作业5. 寻找课题
6. 乐于接受6. 长于出击
7. 吸收知识7. 运用知识
8. 善于操作8. 善于发明
9. 长于记忆9. 长于猜想
10. 喜欢自己学习10. 善于反思、反省
从“西安事变”的教学比较看,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包揽了“聪明的孩子”的所有特点;美国天赋教育培养的学生囊括了“智慧的学生”的所有表现。
杨振宁教授和丘成桐教授对于中美优秀学生的优劣存在不同看法。其实,前者认同的是中国教育培养的“聪明的孩子”;后者赞赏的是美国教育培养的“智慧的学生”。
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这两者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我曾有过让我冷汗直冒的反思!
这里,我也想请网友(特别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能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
美国怎么选“神童”?
〖按语:我在新浪博客贴了一篇<<美国“神童”和中国“神童”的区别>>,反响强烈,很快就有3万多点击和200多个评论和留言。根据博友们的要求,我准备陆续推出系列帖子:<<美国怎么选“神童”>>,<<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美国“神童”怎么学数学>>,<<美国“神童”怎么培养创造性>>,<<美国“神童”怎么做研究>>……从这一系列的帖子中,我希望博友们能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我们无法为孩子选一颗神童的头脑,但我们完全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实施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才能享受的基础教育――只面向2%到5%的高智商孩子的“天赋教育”!〗
美国既为那些被一般学校淘汰的“差生”设立特殊的学校,也“明火执仗”地在全国50个州立法为2%到5%的高IQ孩子提供“天赋教育”。
其实,你只要到美国一流大学问一问,你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基本都来自各地的“天赋教育”班。
那么,什么孩子才能参加“天赋教育”班呢?
关于“天赋孩子”有很多描述,如:
具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常常不是课堂里最聪明,最听话的孩子。有时,他们会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师,哗众取宠。有时,他们又会坐在教室的角落闷不吭声……(感兴趣者可查阅上一篇帖子,恕不赘)
尽管这些描述很生动、形象,但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不容易。因此,选“神童”是一项既要服众,又要讲科学的工作。
美国学校为天赋班挑选学生有几条大原则:
· 用多种衡量手段去寻找不同才能的天赋孩子(不能只讲成绩和IQ指)。
· 摈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说白了,是适当降低条件去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孩子,或残疾孩子)。
· 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成熟过程中的兴趣变化和发展(天赋孩子不搞“终身制”,原来是的将来可以不是,原来不是的将来也可以是)。
· 从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尚未显露的潜能(强调的是“潜能”,而不仅仅是目前的表现)。
· 除智力外,还重视驱使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动力(不培养聪明的懒孩子)。
在这些大原则下,如何筛选天赋班的孩子?各州、各学区、各校都有各自大同小异的办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