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儿童资源网

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前两年,到哈佛办事。友人指给我看: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
  我寻思了几天,豁然开朗: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
  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国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式积累学习过程。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这个计划的第二项“入门功夫”是“批判性聆听”。整个培养计划设计得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如,12年级毕业时,学生能对各种长度的口头报告作出内容“分析”;能“评价”各种口头信息的目的;能有效地“分析”他人口头表达观点时的各种技巧;能从各种角度“分析”不同的观点……
  中国的母语教育从来不重视培养“听”的能力,就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说”与“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而“听”和 “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培养。于是,“演说”和“写作”可以是一门学问;“听”和“读”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听什么有益”,“怎么听有效”,“为什么必须这样听”……都大有学问。
  美国天赋教育倡导“批判性聆听报告”,让我颇感震动!在中国,有哪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孩子们给报告人,从来都是鲜花和掌声。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从小就逆来顺受,长大则难以独立自主。
  然而,“批判性聆听”不是事事作对、处处唱反调;或者干脆为反对而反对,进行盲目批判。这就成了“造反有理”的红小兵。“批判性聆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既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 “悟”出自己的思想。至于是不是要唱反调,倒不一定。许多时候,孩子的“起疑”、“存疑”,更像“批判性聆听”。简单地把“批判性聆听”看作“对着干”,完全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是否培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也是培养“聪明的孩子”和培养“智慧的学生”的区别。
  美国“神童”怎么学数学?
  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中小学“玩算术”是出了名的。
  我儿子矿矿在同班的美国小朋友只会掰手指算简单加减时,已会多位数乘除法。老师问:4+3=?大家还没反应,他答:3+4=21÷3  全班都傻了眼,就他得意洋洋。在我眼里,美国小学数学太浅显,整个一个“磨洋工”。一年级时,我借来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一样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提出来,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我心里想,只要求上三年级,已经很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