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磨蹭蹭怎么办?
首先,我帮她认识磨蹭给她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她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接着,我与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她监督我有没有磨蹭现象,爸爸做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我们一起制定了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为了维护她的积极性,我常常让她赢),女儿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主动加快了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现在她会根据时间来调节做事速度,有了初步合理把握时间的能力,迟到的现象几乎绝迹。看到女儿的进步,我也由衷地感到了教育成功的喜悦。
此外,孩子学习时,不主张家长陪读,甚至包办代笔,因为家长陪在孩子身边,孩子有什么问题就不会自己尝试着去解决,不能主动地深入地去思考问题,而是向家长求救。这样下去,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就不可能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家长在孩子学习期间不时的言语刺激也会使孩子注意力分散,让孩子更加依赖家长。
我孩子刚上小学,人很聪明,功课也不差。但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做做停停,边做边玩,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每天都要做到很晚才能上床。这种日复一日的疲劳战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使我们一家不得安宁。
今年年初,孩子的外婆来了。她是一位退休教师,来家后她主动承担起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外婆虽然疼爱孩子,但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不溺爱孩子。她认为,智力正常的孩子做作业磨蹭,原因在家长。家长从小溺爱孩子,凡事全由家长包办代替,从穿衣、洗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到孩子入学后家长还是这样做,这就无形中捆绑了孩子的手脚,造成孩子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却笨手笨脚。孩子上小学了,家长就当起了“陪读”,使孩子在做作业时有了依赖性,把学习看做是爸爸妈妈“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自觉性的学习,当然作业就不会做得快。
于是,外婆与孩子定了几条“协议”:第一,取消陪读,告诉孩子做作业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必须自己来完成,作业完成得快且好时,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二,晚上做30分钟作业,休息10分钟。做作业时应聚精会神,讲究效率,休息时要尽情放松。外婆还在孩子书桌上放了一只小闹钟,让他有时间观念,自觉养成抓紧时间的良好习惯。第三,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尽量让他自己完成,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经过外婆半年的“训练”,我孩子做作业磨蹭的毛病改掉了。
启发竞争,提高灵敏度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对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自然感受不到紧张气息。但是,孩子要长大,一个作风拖拉的人是无法在竞争社会立足的。对此,从小训练孩子主动把握现实的能力和智慧是根本。可以适当增加生活的紧张气息,启发诱导孩子的竞争心理,提高他们的灵敏度,改变磨磨蹭蹭的现状。对低龄的孩子,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答题、计时劳动的小竞赛,会有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创造机会让自己的孩子跟讲效率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发挥孩子之间的影响作用,可以事先与讲效率孩子的家长联系,请家长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带动磨蹭的孩子。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人就会被淘汰,就会生活艰难。磨蹭的坏习惯,有害终身。
从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有意识诱导他的竞争心理,让他经常和小伙伴展开竞赛:比速度、比勇敢、比仔细等等,让孩子在竞争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敏锐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在家,我们也常开展有益的亲子竞赛,通过胜负交替,锻炼了孩子的心智,也提高了灵敏度。现在,儿子适应了这种节奏和习惯,很少有磨磨蹭蹭的情况。我觉得适当增加些生活的紧张气息,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和独立精神的形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13岁男孩父亲-----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