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儿童资源网

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叶开
  你愿意给孩子吃激素让孩子生理上早点成熟吗?你愿意给孩子吃三聚氰胺、地沟油补充营养吗?为什么到了精神食粮这里,您就认为这一切都正常了呢?
   ——孟令军
  学龄前的孩子通过适当的阅读和游戏,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点式思维),基本的价值观体系,基本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完整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到了小学阶段,应该发展和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线性思维),良好的价值观体系,良好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达到并不容易。在学龄前是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只要作为父母自身拥有基本价值观,基本的心理行为能力,基本依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做,那么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上了小学,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不可能不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这需要我们了解学校教育目的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应变。
  任何专制的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极力降低国民的心智,这一点中国的教育并不例外。教育手段采用暴力、高压、恐吓、谎言、利益等各种手段灌输统治者的思想,迫使受教育服从并养成习惯,成为被奴化的顺民,不会或者不敢思考,泯灭个性趋于相同。具体在生活中就是,在家做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做老师的好学生,在单位做领导的好下属,在皇帝面前做好奴才。至于什么是好的标准,你不需要明白,这是由父母、老师、领导、皇帝决定的,不容质疑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听话。
  学校教育当然也要为这个目的服务。语文教材大量采用造假、篡改、肢解剽窃过的文章,给孩子灌输一种伪善的价值观。从语文教材的文字看,很多教材编写者自己的文字功底都是不入流的。这样的文章孩子耳濡目染,能够学到什么?而且语文教学,也包括英语教学,都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这一点我在第一章《为什么阅读》里阐述的很清楚了。正如叶开先生批判的那样,“语文教学仿佛三聚氰胺般暗藏毒性。”当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比较现实所能够作的,就是让孩子多读适合他们读的经典,进行排毒。
  小学阶段不像学龄前,学龄前书籍的选择相对比较单一。小学阶段可以选择的书籍类型非常丰富,数量浩如烟海。而且还有一个从图画书向文字书过渡的问题,选择起来是需要费点心思的。但是您无论怎样选择,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能改变,这就是选择的书籍里的文字,必须清晰、流畅。聪明的您,肯让自己正在学说话的孩子,去和口吃的人学说话吗?道理就这么简单。
  对于这个阶段书籍的选择,我觉得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好的科学读物与文学读物是孩子飞翔的两翼。
  前面我不止一次的谈到想象力,在这里我再一次的提起她。其实在正常的教育制度下,这个阶段是不应该把想象力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趋同理念下的应试教育严重的摧残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多选择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来冲淡应试教育的影响,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想象力同等重要,可以选择严谨的百科类书籍(特别推荐德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什么是什么?》),其中自然科学科普书应该优先考虑(特别推荐《昆虫记》),还有一些严谨的科学幻想类书籍也可以考虑(特别推荐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构建价值观体系和培养心理行为能力,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成长类儿童文学,比如《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E·B·怀特的三部童话、《窗边的小豆豆》(这本是自传)、《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可以选择比较客观真实的传记类文学作品(包括自传)。传记类文学应该优先选择知名作家所撰写的传记(推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凯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不同行业的传记中,优先选择自然科学家的传记,尽量少选择政治领袖的传记。如果开个玩笑,说政治家都是骗子,那中国近现代的多数政治家更是骗子中的极品。中国近现代的政治领袖传记,还有中国近现代史,这里面真真假假,雾里看花,涉及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非常的复杂,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没有形成之前,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只有不择手段的邪恶,没有不择手段的正义。用谎言、欺骗构筑起来的价值道德观体系,本身就意味着邪恶,迟早要崩塌的。当你品行越端正,信仰越纯洁,虚幻的光环突然爆裂的时候,那种揭开伤口后的愤怒和阵痛就越强烈,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