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不可谓不凶猛。
一位初二的孩子说:
我妈倒是温和,不打不骂,但也是喜欢比较。很不公平啊,我只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无数,我怎么比得过,每天不是这个好,就是那个好。不就是说我不好吗?你们家长那点事,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家长和老师现在都喜欢用前面表扬一下后面加上“然而”再批评的句式,我们同学都清楚,听然而之后的。你们就知道玩花样!还不如直接批评算了。
少年的敏感撕开了家长的伪装,看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不过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不被肯定、不被接纳导致中国孩子自我认同极低,哪怕孩子已经是很美的花园,中国家长雪亮的眼睛知会盯着其中的杂草。
哲学家费尔南多.萨尔瓦特在《教育的价值》一书指出:“人类化/教化(humanization)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人与人彼此认可,是每个个体自我成熟之路上的必然一步。孩子需要他人认可其不可复制的特质,他追求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人格,没有痛苦的失衡……”
在父母完美期待下,中国孩子痛苦失衡,苏珊.芙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指出:“孩子应当十全十美,这种不切实际的企盼是招致父母言词攻击子女的又一常见导火索……追求完美的父母的成年子女通常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爱或赞许而苛求自己,要么便逆反到害怕成功的程度。”
那些为了赢得父母的爱或赞许而苛求自己的孩子常常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父母的“成功梦”,出色的成绩、高薪的工作……一切似乎完满,然而这些孩子被抑郁追逐,他们的内心始终被完美的期待所压迫。
有些子女做起事来老像由人在给自己打分数似的……在自己的成就中永远体验不到快乐,总是后悔事情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出一点儿差错边发自内心地张皇失措。
一位初中孩子的爸爸,诧异地说:
有一天,我孩子回来对我说:“爸爸,今天发英语测试卷,我们班两个女生拿到试卷,看到不是第一,站起来就把卷子撕了。”现在的教育都病态到什么地步了,这就是中国的好孩子。我孩子班里的孩子是从N市千挑万选出来的,以后的预期都是清华北大。
一位正调整自己完美期待的妈妈说:
以前我挺急的,大家都觉得我儿子很牛,其实他不是真正的牛娃,他们班有几个考霸,那才是真牛。从家长群里我知道儿子学校前些年上哈佛的那个女孩XXX,退学回家了,好像是抑郁症。我就想着不要要求太高了吧,孩子做好自己就行了。
完美期待下,“成功”的孩子脆弱忧郁,“出一点儿差错便发自内心地张皇失措”。而更多的孩子陷入了苏珊.福沃德所说的“3P羁绊”:
尽管保罗的继父已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但却依然在牢牢地控制着他,因为继父当年的那些伤人话语还在他的头脑中闪现。因为保罗陷入我称之为3P的羁绊中不能自拔,3P即完美(Perfectionism),拖延(Procrastinatian)、瘫痪(Paralysis)……保罗的继父把追求完美的意识深植于保罗的心中——这就是完美主义。保罗对不能完美地做好事情的担心使他把事情往后拖——这便是拖延。但保罗越是拖延,越容易被工作压倒。他那滚雪球般增大的恐惧使他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这就是瘫痪。
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陷入“3P羁绊”的中小学生,他们拖拖拉拉,不按时完成作业、罹患考试恐惧症。
一位小学班主任说:
现在的家长啊,太急功近利了。我班上有个女孩,成绩好,懂礼貌,但家长一定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次考了95分,在班里是第三名,孩子爸妈把女孩一顿骂,现在女孩成绩一次一次往下降,我都不敢说她,也不忍心说她,她学习也不是不认真,但每一次考试都害怕考不好。我和女孩爸妈谈了,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