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悲剧(一)-译序
1887年他初次独自来到了芝加哥,先后在餐馆和五金公司干粗活,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这个充满兴奋和刺激的大城市生活所吸引.1889年,他在一位好心的中学老师慷慨资助下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念题名源自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F.O.马蒂逊对本书的评语.
书,无奈次年即辍学,到芝加哥某地产公司和家具公司当收帐员,整日挨门逐户去敛钱,使他接触到下层社会各种人物和阴暗面,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的创作中的悲剧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正如舍伍德.安德森所指出的:"大概世上自古以来存在过的一切抑郁.阴暗和沉重,在他笔下都有所反映.......他神情沮丧,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生活,因而他描绘生活一如所见......真实,毫不伪装."1892年,德莱塞进入了报界,开始记者生涯,先后在芝加哥《环球报》.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和《共和报》任职.当时,新闻工作往往成为许多作家练武之地.德莱塞在芝加哥还目睹了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是赤贫如洗的强烈对比.他亲眼看到贫穷如何受人鄙视,伪善如何畅行无阻.于是,德莱塞执意要对他目睹的现状进行道德评价,这不仅是十分自然,而且从主观上来说,就是他思想.感情和认识的开端,从而引导他去构思创作自己的小说.1895年,德莱塞寓居纽约,正式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经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托莱多.克利夫兰.匹兹堡各大城市之间,视野较前更为深广地接触到当时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层面,亲眼目睹了贫民窟.酗酒.色情.凶杀.拐骗.抢劫......使他更进一步深刻认识到美国的现实是一种"残酷的.不公道的现实",是一个"毁灭的过程,而幸福只不过是幻想而已".德莱塞想把这些真相在报刊上反映出来,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我想谈谈穷人的痛苦和他们身受的压迫时,我受到了嘲笑.于是,我就抛弃了新闻记者的工作而开始写作,来揭发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
德莱塞的审美能力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培养.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只要有机会接触到书籍,就会废寝忘食,埋头阅读.在几部自传体的作品中,他情不自禁地回忆往昔读书的乐趣.比如说,他在奥索小镇图书馆里曾经读过莎士比亚.欧依达.《汤姆.琼斯》.劳拉.琼.利比.华莱士的《本.赫尔》.狄更斯.卡莱尔,还有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给年轻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最有意思的是,人们一直把德莱塞尊称为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大师,但德莱塞本人却一概加以否认,一再声明年轻时他"压根儿没读过左拉的书".事实上,对德莱塞的创作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巴尔扎克.德莱塞在《自述》中回忆道,读了伟大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他说来,不啻是一场"文学道路上的革命".他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简直跟巴尔扎克以及他笔下的人物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做梦.一同呼吸,脑子里装的是他的想法,眼里看到的是他描绘的城市."后来在匹兹堡卡内基图书馆里,他觉得巴尔扎克"突然给我打开了一道吸引我走向生活的新的大门".德莱塞写道,"这才是个有眼力.有思想.有感受的作家,通过他,我看到了如此广阔的景象,简直使我惊讶得目瞪口呆......通过法国人的眼睛,我看到了整个巴黎,整个法国,整个生活."德莱塞认为,"巴尔扎克的哲学推理有点夸张,但却十分出色;他处理各种重大社会.政治.历史以及宗教问题都是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他凭借自己的天才,显示出好象对各种问题都有直接而又无可辩驳的知识;这一切就象天才和预言家的真本领,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着了迷.但愿我也能具有这样一种洞察力!"殊不知就在德莱塞对巴尔扎克钦佩得五体投地之时,他"却不知不觉地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形象的认识",十分惊异地发现,"在这里〔美国〕竟和那里〔法国〕一样,都有可资描写的事物".换句话说,年轻的德莱塞早已下了决心,要用巴尔扎克式的方法来描写美国的生活.以上这些自述,对我们了解德莱塞从事文学创作之前的思想基础是极为重要的.此外,他还如饥似渴地研读过史蒂文森.大仲马.托尔斯泰.爱伦.坡.司各特.萨克雷.哈代.欧文.霍桑.显克维支等名家的作品,深深地被这些文学大师塑造的人物所感动,从而产生了急欲表现美国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的创作激情.由此可见,尽管人们常常指责德莱塞文学修养欠佳,事实上,他早已作好充分创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