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悲剧(一)-译序

儿童资源网

美国悲剧(一)-译序


    德莱塞慧眼独具,很早就发觉美国报刊上大肆渲染的凶杀案中,凶犯通常并不是仅仅出于仇恨,而是被一种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所驱使.因此,德莱塞认为,这恰好是对美国虚伪的道德标准的强有力的控诉.这类凶杀案总是与私恋事件有牵连.德莱塞从1914年起仔细研究过十几起此类案件,其中即有切斯特.吉莱特于1906年在纽约州边远地区,荒无人烟的大比腾湖上溺死女友格雷斯.布朗一案.案发后切斯特被判处死刑.但在德莱塞看来,象切斯特这些人所以会杀人,多半是因为他们头脑简单,抵御不了美国人那种羡慕荣华富贵的世俗欲望的引诱.在德莱塞看来,造成杀人惨案的,不光是罪犯本身,而主要该归咎于美国这个社会,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崇尚那种仅仅接纳少数人的荒谬绝伦的价值观念,并对两性关系怀着如此病态的恐惧心理.切斯特案情梗概,后来就成为德莱塞的《美国悲剧》(原名《海市蜃楼》,后改今名)主要故事框架.当然,作为小说家,德莱塞以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为背景,采用大量细节塑造人物,将凶手犯罪的前因后果及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小说主要故事虽以切斯特一案为原型,在某种程度上本来带有推理小说的一些特点,但是,可以肯定,德莱塞的兴趣重点,并不在于案件的侦破,而是在于研究当时美国之梦的一个受害者.当时美国社会上,确实有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那些出身低微.家境贫困的穷小子,无不梦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或者一夜之间突然发迹,成为百万富翁,或者痴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有钱有势,享尽荣华富贵.大肆渲染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充斥当时美国文坛.德莱塞在某种程度上说虽也采用了这么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寓言(有时也叫一个关于美国人生的传说),但他反其道而行之,将它的大团圆结局颠倒了过来.显而易见,圆了这美国梦的可说是绝无仅有,大多数人只落得遗恨终生,甚至丧失性命.正如德莱塞在他的小说中早就说得最清楚:"社会活动的范围毕竟划得泾渭分明,谁要是越出一步,就注定要灭亡."(见拙译《珍妮姑娘》第277页,外国文学出版社)可惜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执迷不悟,热衷于美国梦.这就足以说明德莱塞远在七十多年以前写的这部巨著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德莱塞在《美国悲剧》中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故事的准备阶段;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思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柯格斯厂内充当工头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罗伯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的女工.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其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小说结尾处,还描写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小说内容并不新颖,但在一个象德莱塞那样具有同情心和悲剧感的作家手中却成为杰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