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大伯的小屋(下)-第45章-结束语
为了公正起见,作者也必须说明,圣.克莱亚那种正直.慷慨的性格,也不是没有蓝本的.下面这个小故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几年前,辛辛那提来了一位南方青年绅士,随身带子一个从小就侍候他的贴身心腹仆人.那年轻仆人想趁机得到自由,便逃往一位以窝藏黑奴闻名的朋友会信徒家去避难.东家对这件事极为震怒.他一向待他的奴隶非常宽厚,而且对他的忠诚深信不疑;因而认为他之所以背叛自己,一定是受了旁人的愚弄.他怒气冲冲地去会见了那位朋友会信徒.但是,他为人特别率直和公允.当他听到对方的论点和解释之后,满腔怒火顿时就平息下来了.人家说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他从来没有听见过.也没有想到过的.接着,他立即对那位朋友会信徒说,如果他的奴隶能亲自对他说他希望得到自由,他是愿意给他的.后来,主仆二人就会了面.那年轻的东家质问奈逊:他究竟有什么地方亏待了他.
"没有,少爷,"奈逊答道;"你一向待我很好."
"那么,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
"少爷也许会死去;那时,我会落到什么人手里去呢?我还是愿意做个自由人."
那年轻的东家考虑了一会儿之后,答道,"奈逊,如果我是你,恐怕也会这样想的.你自由啦!"
他立刻就给奈逊开了自由证书,存了一笔款子在那朋友会信徒那里,要他审慎地使用这笔钱,帮助他在社会上立足,并且留了一封亲切而通情达理的忠告信给那年轻的仆人.这封信一度在作者手中.
南方有不少思想高尚.胸襟宽阔.心地善良的人(作者希望对他们作出公正的评价).这些典范人物使我们不至于对人类完全丧失信心.然而,我请问任何一位了解这个社会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这种人是否常见呢?
作者一生中有好多年闭目不看有关黑奴问题的著述,也绝口不提这个问题;觉得探讨起来太痛苦了,而且认为日益进步的知识和人类文明必然会将它淘汰掉.然而,自从一八五○年的法令颁布以来,作者万分震惊地听说,不少基督徒和心地善良的人也在夸奖那种把逃亡的黑奴押送回去重受奴役的行为,把它看作是好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北方和自由州中她还从四面八方听说:善良.慈悲为怀.令人可敬的人们正在考虑和讨论,基督徒在这个问题上应尽的责任究竟是什么.那时,她只能这样想:这些人和这些基督徒必定是不了解奴隶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他们了解的话,就决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加以讨论.由此,作者产生了一种愿望,想用生动和戏剧性的手法,把它真实地表现出来.她竭力想把它最好的方面和最坏的方面都描绘得不偏不倚.好的一面她也许写得比较成功;可是,哦,谁知道另外那一方面,在那笼罩着死神的阴影的幽谷里,还有多少东西没有揭露出来呢?
南方那些思想高尚.胸襟宽阔的男女同胞们(由于你们经受的考验更为严峻,你们正直.宽宏和纯洁的品德就显得更其可贵),她的呼吁是对你们而发的.你们在自己心灵深处,或是在彼此私下交谈之际,难道不觉得这个天诛地灭的制度中包藏的痛苦和灾难,远远超过作者在这里所概括.远非她所能概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