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六)-第六部-女逃亡者-01
公爵和公爵夫人既已对她有好感,其他人有必要时也会对她说一声"您去世的父亲",不过这已无济于事了,因为大约在同一时期,福什维尔先生已收她为养女.她称福什维尔"我的父亲",她的彬彬有礼.高雅脱俗的言谈举止深得寡居的老夫人们的欢心,大家一致公认,福什维尔固然待她很好,但姑娘也很有良心,懂得感恩图报.也许因为她希望显得洒脱自如,有时也确能做到洒脱自如,她对我讲了她是谁,并且在我面前谈起她的亲生父亲.但这只是一次例外,平时人们不敢在她面前提起斯万的名字.
刚才走进客厅时,我碰巧注意到两幅埃尔斯蒂尔的素描,过去这两幅素描一直被束之高阁,放在楼上一间书房里,我也是偶然见过.如今埃尔斯蒂尔时兴了.德.盖尔芒特夫人曾把这位画家的那么多作品给了她的堂妹,现在心里懊恼不已,倒不是因为这些画时兴了,而是因为她现在欣赏它们了.其实所谓时髦乃是一群人的热衷造成的,而德.盖尔芒特夫妇则是这类人的代表人物.但她无意再买几幅这位画家的其它作品,因为那些画的价格上升得惊人地高,她想至少客厅里总得摆点什么埃尔斯蒂尔的东西,于是命人把这两幅素描从楼上搬下来,并且宣称她"喜欣他的素描甚于他的油画."希尔贝特认出了画家的笔法."好象是埃尔斯蒂尔的作品,"她说."正是,"公爵夫人冒冒失失地答道,"这正是您的......这是几位朋友建议我们买的.真是妙极了.依我看,比他的油画更高一筹."我呢,没听见她们之间的这段对话,只顾走过去观赏素描,"咦,这两幅埃尔斯蒂尔的素描是......"这时我看见德.盖尔芒特夫人拼命向我示意."啊,对了,这两幅埃尔斯蒂尔的素描是我在楼上常常欣赏的.挂在这儿比挂在楼道里更合适.说到埃尔斯蒂尔,昨天我在《费加罗》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他.您看过那篇文章了吗?""您在《费加罗》报上写了文章?"德.盖尔芒特先生惊呼道,其惊奇程度就仿佛他在喊:"咦,这不是我的表妹吗!""是的,昨天.""在《费加罗》报,您肯定?这不太可能,因为我们俩各人都订有一份《费加罗》,即使一个人没注意到您的文章,另一个人也会看到的.是不是,奥丽阿娜?报上根本没有."公爵命人拿《费加罗》来,见是真的才相信了,好象在这以前,更可能是我弄错自己在什么报上写文章的了."什么?我不明白,这么说您在《费加罗》上写了篇文章?"公爵夫人对我说,看来要谈一件她不感兴趣的事很费力气."好了,巴赞,您以后再读吧.""让他读吧,公爵的大胡子垂在报纸上的样子很有派头."希尔贝特说,"我回家后立即看这篇文章.""是啊,现在大家都把胡子剃了,他反倒留起胡子来了,"公爵夫人说,"他从来不跟任何人雷同,我们结婚以后,他不仅剃掉了胡须,连唇髭也不留了.那些不认识他的农民都不相信他是法国人.那时他的称号是德.洛姆亲王.""现在还有德.洛姆亲王吗?"希尔贝特问,一切与那些很长时期里不愿和她打招呼的人们有关的事都使她感兴趣."不,没有了,"公爵夫人回答,目光带着忧郁和抚爱的神情."那么好听的封号!法国最雅的封号之一!"希尔贝特说,因为有时有些聪明人也会说出某一类的平庸之辞,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时钟到点就要鸣响一样."可不是吗,我也惋惜.巴赞希望由他妹妹的儿子恢复封号,不过这就不是一码事了;说到底也可以是一码事,因为不一定非得长子继承封号,可以由长子转给次子.刚才我讲到巴赞当时把胡须刮得精光;有一天,正是朝圣的日子,您记得吗?我的小伙子,"她对丈夫说,"是去帕赖—勒—莫尼亚勒(帕勒—勒—莫尼亚勒:在法国索恩—卢瓦尔省,当地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教堂,甚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