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下)-第三卷-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第九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下)-第三卷-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第九章


    拿破仑向来就是这样行动的,他最喜欢通过最近的大道直接地奔向敌人的军队,奔向敌人的首都.
    那么,我们把它归结为重心并且要求迅速而直接地实现的那个主要行动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叫打垮敌人,在第四章中我们已经从总的方面尽可能地作了论述,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重复了.无论打垮敌人在具体情况下最后都取决于什么,在开始时总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即,对敌人的军队取得一个巨大的胜利,并且粉碎敌人的军队.夺取这种胜利的时间越早,也就是说夺取了这种胜利的地点离边界越近,这种胜利就越容易取得;夺取这种胜利的时间越晚,即夺取这种胜利的地点越在敌国腹地,这种胜利就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里与在所有其他地方一样,取得胜利越容易,成果就越小,相反,则成果越大.
    如果我们对敌军的优势还不能保证我们肯定能获得胜利,那么,我们就应根据可能尽早去寻找敌人军队.我们所以说根据可能,恰是因为寻找敌军主力时,如果军队要走很多弯路,方向选择错了,浪费了时间,我们就相当容易犯错误.如果敌军主力不在我们的前进路上,我们又因去寻找它对我们不利而不能够去寻找它,那么,我们可以确信以后会遇到它,因为它一定会向我们扑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如刚才所说的,我们将在比较不利的条件下作战,这种不利是我们不能避免的.可是,如果我们在这次会战中还能够获得胜利,那么,这次会战就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
    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对敌军的优势还不能保证肯定能够获得胜利的场合,如果敌军的主力在我们的行进路上,那么,有意地从敌军主力侧旁通过是错误的,至少,认为这样做能比较容易地获得胜利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当我军占有决定性优势时,为了尔后发动更有决定意义的会战,我们可以有意地从敌军主力侧旁通过.
    以上我们所谈的是彻底的胜利,也就是使敌人遭到惨败,而不仅是获得会战的胜利.要取得彻底的胜利,就需要进行包围进攻或变换正面的会战,因为这样两种打法往往能取得决定性的结果.所以,战争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规定所需要的军队数量与军队行动的方向.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战局计划》一章中还要更详细论述.
    直接对敌人正面发起会战虽然并不一定不能够使敌人遭到惨败,战史上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战例,但是,双方军队的训练水平和机动能力越是接近,这种可能性就会越少,且将越来越少.现在,像勃连黑姆那样在一个村庄里俘虏了二十一个营的事情是不再可能发生的了.
    一旦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就不该考虑休息或喘口气,就不应思前顾后和进行整顿等等,而只应该追击,如有必要,就应发动新的进攻,占领敌国的首都,进攻敌人的援军,或进攻敌国可以作为依靠的其他一切的目标.
    当胜利的洪流把我们引到敌人要塞的前面时,是否应该围攻这些要塞,这需根据我们兵力的强弱情况来决定.我们假如在兵力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不尽早攻占这些要塞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假如我们在前面进攻的军队没有取得进一步胜利的肯定把握,那我们就只能用尽可能少的兵力来对付这些要塞,于是这些要塞就不可能被攻破.如果为了围攻要塞我们已不能继续前进,那么进攻常常就已达到了顶点.因此,我们要求主力迅速.不停歇地前进和追击.我们已经否定了主要地点上的前进应该取决于次要地点上的结果的观点,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军主力的背后只有一个狭长的地带,这个地带不管可以叫作什么,它总会是我们的战区.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地削弱在前面的部队的进攻力量,会给进攻者带来哪些危险,我们前面已指出过了.这种困难,这种内在的牵制力量能否大到足以阻止部队继续前进呢?当然会是可能的.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在开始时就想使背后的战区也不是这种狭长的地带,因而降低进攻速度,那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认为,只要统帅还没有打垮敌人,只要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足以达到这个目标,他就应该追求这个目标.这样做的危险也许会不断增加,但成果也会不断扩大.当统帅到了不敢继续前进时,认为必须考虑自己的后方,必须向左右两侧扩展的时候,很可能他已经到了进攻的顶点.于是飞翔的力量枯竭了,如果在这时敌人还没有被打垮,那很可能再也不能打垮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