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下)-第三卷-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第三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下)-第三卷-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第三章


    同样,就其方式来说亚历山大所进行的一些战争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用自己那支人数少.但以组织完备著称的军队,推翻了亚洲的一些国家的腐朽的建筑.他毫无间歇和毫无顾忌地长驱直入辽阔的亚洲,一直到印度.共和国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国王亲自指挥军队,才能够这样迅速地完成这样的事业.
    在中世纪,大小的君主国用封建的军队进行战争.在这个时期,一切行动都只能是短暂的.凡是不能在这个短时期内完成的事情,就只得被看作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封建的军队本身是由封建从属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每个部分组成的,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一半是法定的义务,一半是自愿的同盟,整体就是一个真正的邦联式的集合体.装备和战术建立在以自己的力量自卫的基础上,建立在个人战斗的基础上,因此不适用于较大的军队.总而言之,在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这个时期那样,国家的结构是如此的不牢固,各个成员如此的不受约束.这一切都决定了这个时期的战争的特点.这些战争进行得比较迅速,军队很少在战场上停留,战争的目的大多也只是惩罚敌人,而不是打垮敌人,只是掠夺敌人的牲畜,烧毁敌人的城堡,在这以后就回家了.
    大的商业城市与小的共和国使用雇佣兵进行战争.这种军队费用相当大.因而人数大大受到限制.从它们的战斗力来看,它们的价值就更小.至于高度地发挥力量,当然就根本谈不上了,作战时它们大多只是装装样子而已.简而言之,仇恨感与敌忾心不再推动交战的国家直接参加行动,而是变成交易用的商品.战争中的危险大部分消失了,战争性质完全改变了,人们根据战争的性质为战争确定的一切,对这种战争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封建的领地制度逐渐变成对整块领土统治的形式,国家的结构要比从前紧密了,人身义务变成了物质义务,其中大部分逐渐被金钱支付所代替,领军饷的士兵替代了封建的军队.它们的过渡形式是雇佣兵,因而有一个时期也是较大的国家的工具.但是,这种情况维持不久,短期的雇佣兵变成了长期的领军饷的士兵,于是各国的军队就成了依靠国库供养的常备军了.
    军队逐渐向常备军这个方向发展,自然就产生了这三种类型的军队凭借多种多样的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亨利四世时代,封建军队.雇佣兵与常备军就是同时并存的.直到三十年战争时期仍有雇佣兵,甚至于到十八世纪,还能看到雇佣兵的个别残迹.
    正像这些不同时期的军队是不相同的一样,欧洲各国的其他情况在不同时期也是各不相同的.当时的欧洲基本上分裂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国,在这些国家中有一些是内部动荡不定的共和国,有些是政府权力极其有限的.不巩固的小君主国.这样的国家根本不能看作是一个真正的统一体,只能看作是一些力量的松懈的结合体.所以,我们不能把这样的国家看作是据简单的逻辑法则就能够行动的组织.
    我们必须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中世纪的对外政策和战争.我们想提及一下德意志皇帝在五百年间连续不断地向意大利进行的远征,他从来未彻底占领过意大利,甚至从来没有抱有这样的意图.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一种常常反复出现的错误,是一种有时代根源的错误观点的表现.可是,较合理的是把这种情况看作是上百种重大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虽然我们也能够大体上深入地了解它们,但不能像同它们接触的当事者如此深刻地体会它们.只要从这种混乱状态中产生出来的大国需要时间进行巩固和发展,它们的力量和努力主要就只能用在了这方面.因此,这些大国很少发动反对外部敌人的战争,即便发动了这样的战争,战争也带有着参战国不够巩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