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二十八章
与此相反,第三种手段,就是从侧面袭击进攻者,也就是促使进攻者变换正面来进行战斗,却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经常会暴露己方的交通线(在这里是退却线),而防御者,就其总的情况来看,尤其是就我们要求他的配置所具备的战略特点来看,却处在有利地位.
其次(这是主要的一点),每一个想从防御者侧旁通过的进攻者都会在两种彻底对立的意图之间不知所措.为了到达进攻目标的所在地,他原本想前进,但为了对付每时每刻都可能遭到的来自侧面的袭击,他又需要随时准备把兵力转向侧方,并且要集中兵力进行打击.这两种意图是相互矛盾的,内部关系因此会很混乱,进攻者很难采取符合各种情况的措施,他在战略上很可能处于最不利的境况.例如进攻者确切知道将在何时何地遭到袭击,他当然可以巧妙而灵活地采取一切对策.但是,假如在他不了解情况而又必须前进的情况下发生了会战,他就不得不慌张地集中兵力应战,也就是说在一定是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应战.
假如说防御者也有发起一次进攻会战的有利时机,那么,这个时机首先就是上述情况出现的时刻.假如我们再考虑到,防御者在这种情况下还有知道地形和选择地形的有利条件,他的行动还可以先作好准备并在行动中保持主动等,那么我们便不会怀疑,防御者在这种情形下在战略上比他的敌人占据决定性的优势.
因此,我们认为,防御者集中兵力据守在选择得当的阵地上,可以沉着地等候敌人从自己侧旁通过.即使进攻者不袭击防御者的阵地,纵使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威胁进攻者的交通线是不恰当的,防御者仍然握有从侧面进行袭击以求决战的优越手段.
在历史上我们所以差不多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防御者很少有勇气坚守这样的阵地,通常他们或者是将兵力分割开了,或者是仓促地横向行军和斜向行军转移到进攻者的前面去了,另一方面是由于进攻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不敢从防御者侧旁通过,而是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在这种场合,防御者被迫进行进攻战役.于是他便不得不放弃等待.坚固的阵地和良好的筑垒工事等有利条件,在一般情形下,使进攻者陷入在前进中遭到截击的不利处境并不能完全抵消防御者自己失去的这些有利条件,由于进攻者正是为了避开防御者的这些有利条件才让自己陷入这种处境的.不过进攻者的这种处境毕竟会给防御者带来某些补偿,所以理论在这里不能像一些历史评论家在提出片断的理论时常做的那样,遇到两种对立的条件便认为两者完全抵销而没有任何剩余.
但是,别认为我们是在这里玩弄逻辑,正好相反,我们越是从实际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便越会认为,这是一种概括.贯穿和支配整个防御行动的思想.
防御者只有在敌人从他侧旁通过时马上决定以全力打击敌人,才有把握避开很容易陷入的两种绝境:分割兵力和仓促朝侧方运动去拦阻敌人.在这两种绝境中,防御者将为进攻者所左右,将只能采取最紧急的措施和最危险的仓促行动.采取这些防御方法时,只要碰到一个力求胜利和决战的坚决果敢的敌人,防御便会被粉碎.但是,如果防御者为了进行一起战斗而在适当的地点将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起并决定在紧要时刻拿这支军队从侧面去攻击敌人,那么,他就做对了,他就可以得到处于防御地位所能得到的所有有利条件.这时,准备良好.稳妥.沉着.一致和简单就成了他行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