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十四章
这样,军事组织就有逐渐摆脱依赖国民和地方的趋向.
结果,战争虽然因此而变得更加有规律,更有联系,更加从属于战争目的,也就是更加从属于政治目的了,但它的运动却受到更大的限制和束缚,它的威力却大大减弱了.军队由于依靠仓库和受到运输队活动范围的限制,在所有活动中很自然地都要考虑尽量节约给养.只能吃到可怜的一小块面包的士兵,常常会象一个幽灵似的到处摇晃,而且在这种受饿的时刻,往往又没有任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希望来安慰他们.
如果有人认为士兵得到这样可怜的给养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且只看到腓特烈大帝依赖这种缺乏给养的士兵完成的事业,那么他就不是公允地看待这一问题.能忍饥挨饿的确是士兵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假如没有这种美德,军队就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武德.但是,只能暂时忍饥挨饿,只能是迫于环境,不能成为一种可怜的制度,不能是对部队的需要进行抽象地苛刻地计算的结果.要不然,每个士兵的体力和精神必定会不停地受到削弱.我们不能把腓特烈大帝用他的军队获得的成就作为标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对方采用的也是这种给养制度,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他象拿破仑那样供养自己的军队,我们不晓得他能做出多少更伟大的事业.
人们从来不敢把这种复杂的给养制度用到马料的供应上,因为马料的需要额大,在运输上有更大的困难.一日份量饲料比一日份量口粮大概重十倍,军队中的马匹又不止人数的十分之一.今天,军队中的马匹是人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在以前则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也就是说马料比口粮要重三倍.四倍或者五倍.因而,人们力图用最直接的方法,即就地抢掠的方法来满足这种需要.可是,这种方法使作战受到另一种很大的限制:一方面,采用了这种方法军队就大多只能在敌国领土上打仗,另一方面,采用了这种方法军队就不能在一个地方久待.在西里西亚战争时期,就已经很少采用这方法了,因为人们发现用这种方法使地方遭到很大的破坏和消耗,远不如采用就地征收和强征的方法而能更好地满足需要.
法国革命时民众力量又登上了战争舞台,这样一来,只依靠政府的财力就显得不太够了.以这种有限的财力为基础并以这种有限的财力为保障的整个军事制度就被粉碎了,从而我们在这儿讨论的这个部分......给养制度,也随着整体的崩溃而崩溃了.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怎么关心仓库,更少考虑象钟表一样精密的给养组织(这种组织象钟表的齿轮一样推动着一级级的运输队).士兵被送上战场,驱使将军们进行会战,要他们通过征收.劫取和掠夺来取得所需的东西来供养.加强.鼓舞和刺激军队.
拿破仑进行的战争及反拿破仑的战争全都处于上述两种极端之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的战争中,两种方法中的任何手段只要适用就被采用.将来,恐怕依然是如此.
现代军队在取得给养方面,尽量利用当地所能供应的一切,而不考虑到它的所有权.方法总共有四种:屋主供养.军队强征.正规征收和仓库供给.这四种方法常常是综合使用的,但常常以某一种方法作为主要的,有时也只采用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