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蔚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她是个称职的学生干部,经常组织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讨论学习上的难点、重点,她甚至还当过“小老师”,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她觉得这些活动会启发思维,开阔视野,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自闭保守、人情淡薄在这个班级没有市场,大家显露的是真性情,比拼的是真本事,这里没有病态的嫉妒,同学之间充满坦诚的交流。班级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在强大的向心力的凝聚下,全班成为一个高速运转的整体。
毛蔚诚恳地说:“……我当然仍然希望自己是第一,但我真的希望他们也很好,为他们的喜而喜,为他们的悲而悲……”
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蔚的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毛蔚的父母给予了女儿大量的爱并用这爱营建了一个宽松的家庭气氛。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个颇为“低微”的要求,他们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出类拔革、出人头地。从小,他们教毛蔚烧饭烧菜,做家务,为的是“碰到没人给她烧饭的时候,她自己可以吃上一口热饭菜”;他们放手让她搞些小修理、小制作,如台灯的开关失灵了,让她自己修,自行车的螺丝掉了,让她自己装;在女儿出门时絮絮地嘱咐:“出门在外,最重要的是不能贪小便宜……”
毛蔚说她跟父母之间没有“代沟”,不过,女儿毕竟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当母亲又一次说道:“找工作很难哪,特别是女孩子,所以要学会一门本事,以后找工作才好办……”毛蔚微笑着,半撒娇半认真地反驳母亲:“妈!学习又不是光为了找个工作吃口饭。”
我拿着它沉甸甸的
采访已经结束,我们却仍清晰地记得初见到毛蔚的那一幕。当我们敲开她的家门说清来意时,毛蔚脸上最初闪过的是一丝不快的神色,她正在背英语单词,她真的不欢迎我们的采访。谈话中,她不断地表达这样的意思:不要把我抬得太高,考试时不紧张,现在我倒紧张了。我以后的路还很长,可能碰到的困难很多,我不需要太多的光环,我需要的是默默地干。
在毛蔚的随笔本上,我们读到这样一段话:
“我并不安心于我的幸运。……上帝把最甜的果实给了我,别人看见了眼馋,我拿着它却沉甸甸的。”
好一个清醒的成功者!
奥赛载誉归来后,毛蔚接到了两份通知书,一是8月5日在汕头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大会”邀请函,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世界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将接见她;二是她已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读电子工程系物理与光电子技术专业,这是当今世界物理科学的前沿领域。
路正长。我们衷心祝愿并期待着这位中国少女的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