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儿童资源网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禅语有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如何让当下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如何让教育呈现它最应该呈现的姿态,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的艺术其实在于唤醒人的灵魂
  2008/12/26/来源:现代教育报
  教育自从诞生之时就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着人性和有着强烈价值追求与时代色彩的事业,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其实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就蕴含在那一个个生动而丰富的,引人向善的教育诗篇之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教师只要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和良知,用对教育的全部激情与虔诚,用那颗对学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去唤醒那一个个暂时默默地沉睡着但却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道德的魅力,精彩而又美丽的灵魂。我想,这也许就是理想的教育吧!(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郑扬波)
  教育在于唤醒(2007-01-1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些什么?母亲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儿子高兴地笑了。
  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九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母亲回到家里,对诚惶诚恐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儿子暗淡的眼神顿时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指望不大。”她仍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唤醒了我……”直到此时,母亲终于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手中的那只信封……
  是啊,教育在于唤醒。唤醒学生的灵性,唤醒学生的人性。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南京师范大学陈虹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国家级重点高中、示范高中??金陵中学在这方面已大胆地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为了让书本上的客体知识不再成为与学生相对立的“异化物”,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均成为知识的“激活因子”,笔者受该校的聘请,为其高中学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历史与文学》,其目的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唤醒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
  这门课既不同于语文课中所讲授的“文学常识”,也不同于历史课中的有关文学方面的介绍。它是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各个朝代中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探讨其盛与衰的诸多社会原因;它是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为其找出准确的“坐标”。结果是学生们的反应出乎预料地强烈,他们说:“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他们更说:“历史课竟然还有这样一种功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文学的现象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出现过诸多的颇令人费解的文学现象。比如说,同样都具有着最美丽、最浪漫的“诗性思维”的古代神话,为什么在西方它“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马克思语),但是在中国它却始终没能获得如此的殊荣?又比如,同样作为诗歌,为什么《诗经》与楚辞作品会在表现手法上、情感流露上、审美追求上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差别?还比如……这些问题,以往在语文课上教师每每都会回避,历史课上教师又根本不去触及。而《历史与文学》这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全新设计的课程,则是带领着学生们去从自己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寻找答案。比如,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必须去了解中国与希腊在各自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中国自周代以后即形成了以“礼”和“德”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它们长期地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着强烈的控制作用,于是浪漫的幻想被抑制了,奔放的情感被泯灭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值得探索的东西就更多了:楚地与中原相比,其物质条件的发达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宗法制度的相对宽松带来了人的个体意识的相对强烈,就连起伏多变的地貌与花红柳绿的植被也于无形之中孕育出人们的浪漫情思,于是,楚辞??这朵完全不同于《诗经》特色的奇葩在楚文化的土壤上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