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儿童资源网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的兴衰
  一部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学史,总是会有几番兴旺几番衰退的。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以往文学课上教师分析的都是“个案”,比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他们使中国的诗歌进入了黄金时代,使唐代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兴衰的内涵却是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学》这门课则正是带领着学生们从宏观上进行探讨并寻找答案。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它们均对文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把某一阶段的文学发展态势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无疑会“纲举目张”。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考察唐代的历史:从经济上看,它具有强大的实力,这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文化上看,当时南北方之间、各民族之间、国内外之间均形成了空前的大融合,这便为唐代文学带来了生气勃勃、丰富多彩的面貌;从社会的政治结构来看,它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既有一定的贵族化色彩,又对中下层人士予以相当程度的开放,于是带来的则是异常宽松的环境;在思想学说上,它尤其自由活泼,整个朝代从未建立过一个强有力的、单一的思想统治,儒、道、佛等多家学说长期地“和平共处”……于是,这种在政治、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化的特点,终于令唐代文学登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巅峰。
  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作品的价值
  以往的语文课,每每都是这样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的:“通过……反映了……”抑或是“通过……揭露了……”也就是说,多是通过作品来看历史。今天我们在《历史与文学》这门选修课上将它反过来:通过历史来看作品。也就是说,将它们放回到历史的长河之中,通过与“横的”(同一时代的作家作品)和“纵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相比较,得出一个准确的评价来。
  以西汉时期的文学为例,最能体现那个大一统时代的宏伟气势与巨大美感的无疑是汉赋作品和《史记》。二者均具“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气魄,具有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地观览世界的目光,具有用尽一切辞汇去陈述林林总总的事物、形形色色的景象的欲望,它们成为了那一特定时代的意识的产物。然而如果将二者进行一番比较,尤其是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一番衡量,就可发现《史记》同汉赋作品毕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史记》不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更反映出了那个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给社会、思想、文化带来的巨大压迫,它表现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复杂的矛盾,体现出作者“成一家之言”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部带有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是第一次以人为本位而记载下的历史。
  可见,如果将一部作品放回到历史中去,它方能获得公正的评价。
  从历史的角度来评论作家的思想
  有关作者的介绍,这也是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如何才能做到不“脸谱化”,不贴“标签”,也就是说,真正地帮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脉络与情感特色呢?这不妨也可从历史的角度来尝试一下。
  比如说要讲元曲了,要介绍关汉卿等戏剧大师了,那么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元朝那个特殊的社会中去。这是一个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对科举制度的轻忽,使得大批的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上的前途,“九儒十丐”的对知识分子的污辱是每一个学生都熟稔在心的。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社会地位岂不恰恰“成全”了这批文化人?他们不仅摆脱了长期以来对于政府的依附并作为社会的一名普通成员存在着,而且还必须向社会出卖自己的智力创造方能谋取生活资料。于是元朝的文人具有了其他朝代中“士人”所没有的特点??他们既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意识,也加强了同一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从而在世界观上,在审美情趣上,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关汉卿为何能写出惊天动地的《窦娥冤》,也能明白王实甫为何能写出反封建礼教的《西厢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