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儿童资源网

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有人认为,日本人的创造哲学就是打乱后的重新组合。我倒不认为这是日本人的专利。创造从来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实现的重新组合。没有价值的组合,没有现实意义;无法实现的组合,同样没有现实意义。这是全人类都必须遵循的创造规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四大发明”,有哪样不是一种重新组合?火药是数种化学成份的重新组合,纸张、印刷、指南针都各自体现了一种有突破意义、有价值的重新组合。其实,水分子何尝又不是氧原子和氢原子的重新组合的一种形式?!
  老师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抛出一两个能产生“核裂变”的问题,引发学生遏止不住的“核裂变”,这是美国天赋教育营造创造性教学氛围的方法。
  老师发问的问题有好些种类:记忆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好奇性问题,发散性问题,聚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以“西安事变”为例,我们可以用各种类型的问题去启发学生的问题:
  记忆性问题
  1.谁是“西安事变”的主角?
  2. “西安事变”的主角、配角都干了些什么?
  记忆类问题一般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即使记忆类问题,如能引发思考或争论,亦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比如,“主角”问题可能会引起争论,但在争论中学生会将参与历史事件的“人物”记得更牢。
   聚合性问题
  1.为什么“西安事变”打不起来?
  2.作为“囚犯”的蒋介石,凭什么举足轻重?
  聚合性问题多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引导发问。聚合性问题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一定的刺激性、挑战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注意。
  发散性问题
  1.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怎样?
  2.如周恩来无法去处理“西安事变”,你认为另派谁最合适?为什么?
  3.如果蒋介石在逃跑时摔死了,会是什么后果?
  4.如果蒋介石逃出西安,历史会怎么发展?
  5.如果张学良被亲日派刺杀,“西安事变”会产生什么变化?6.如果张、杨中离间计而反目火并,共产党、国民党会怎么行动?
  7.如果历史上没有张学良这个人,中国历史上还有“西安事变”吗?
  8.如果没有杨虎城,“西安事变”会发生吗?能成功吗?
  9.如果你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头子,你会怎么做?
  10.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变”怎么发展?  
  11.给“西安事变”设想一个最糟糕的结果。
  12.请提出一个你自己的发散性问题?
  发散性问题既然是“发散性”的;在“如果”以后,几乎可以使用任何疑问词发问。发散性问题很容易引发“核裂变”。老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发散性问题去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诸如辩论、课堂讨论、墙报论坛等(作为家庭教育,也可以是随意的家庭讨论,或正式的家庭辩论),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演绎推理的能力、归纳推理的能力。
  评价性问题:
  1.在“西安事变”中,该不该杀掉蒋介石?
  2.张学良是否是“西安事变”无可取代的人物?为什么?
  3.“西安事变”中的人物,如果可以少掉一个,那是谁?为什么?
  4.如果“蒋委员长”是个小丑,“西安事变”的价值在哪里?5.杨虎城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