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评价性问题与发散性问题可能产生交叉。评价性问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有学者做研究后发现,产生问题的教学是天赋教育最有效的创造性教学。我想强调的是,产生问题的教学精髓是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而不是老师的发问。当然,如老师的发问富有创造性、合理性、挑战性、探索性、刺激性、逻辑性、开放性、启发性、生动性、活泼性、想象力、吸引力……当然,可以成为问题的酵母,诱发学生的问题“核裂变”。
在产生问题的天赋班教学中,美国老师一般会声明甚至强调:(1)不允许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批评;(2)问题多多益善;(3)鼓励交叉式的、混合式的问题;(4)如果老师必须作出评价,也会是鼓励性的评价或改善性的建议。
美国“神童”怎么做研究?
为什么美国的科技首屈一指?为什么美国的科研领先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目前已有2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仅占不到世界人口的5%,但美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却占全球获奖人数的70%以上。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看一看美国的天赋教育怎么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比如,四年级的小学生研究气象,一般的理解是:组织孩子到气象站去学习天气变化的科学知识,并学会运用仪器去预报天气。这已是“登峰造极”的结果!
但美国小学四年级天赋教育搞的“气象谚语研究”,却让我感叹不已!该课题研究的精髓是学以致用。孩子不仅要了解天气变化的科学知识,掌握仪器去预报天气;还要利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证实和证伪民间的气象谚语。其中许多活动让人深思:到老百姓中去收集气象谚语;用科学知识在当地的报刊电台上对证实或证伪了的气象谚语进行解说;选择有争议的气象谚语组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美国天赋教育的老师解释道:让孩子理解科学知识,掌握仪器,仅仅是培养气象员,掌握的不过是人们已知的东西。当孩子能够运用所理解的科学知识、所掌握的科学仪器去“证实”和“证伪”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似是而非的气象谚语,这就是在培养科学家必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2000年,我在<<素质教育在美国>>里,倡导“孩子也能做研究”,不必等到“研究生”阶段才搞研究……全国一片哗然!
虽然国内孩子现已开始做研究。但所有的活动都是在一个奇怪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指导下进行的!
据了解,这个概念是翻译自施瓦布博士的“Inquiry Learning”。
其实,“Inquiry Learning” 应译为“探究性学习”,而不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探究”(inquiry)和“研究”(research)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概念。虽然“研究”(research)可以包含在“inquiry learning”的教学中,但“研究”就是“研究”,“研究”(research)绝不等同于“探究”(inquiry)。因此,我们也绝不能用“研究”(research)来替代“探究”(inquiry)。也因此,把“inquiry learning”翻译为“研究性学习”是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
“Inquiry learning”的第二个单词“learning(学习)”,不仅有狭义的“学习知识”的意思,更着重于进行“学习方法”之“学习”。因此,“inquiry”讲的是一种“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