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儿童资源网

美国是怎么发现和培养“神童”的


  对孩子进行Care 的价值观教育是重要方法之一。
   “Care”价值,即“关怀(他人)”的价值观。美国教育对这个价值观下了很多功夫。如,小学生给老人院的老人和医院的病人送礼物、表演节目,为穷人收集食物和衣服;高中生必须要有至少50小时的社区义务服务才能毕业,其中包括到医院给病人端茶倒尿、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到幼儿园带孩子;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为各种疾病(如癌症等)的基金会筹集捐款,为难民或残废军人收集物资……哈佛大学一名16岁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叫“China Care”的活动和组织,在美国为中国孤儿院需要医疗的孩子筹集医疗款。这个活动迅速在美国一流大学展开,目前已筹集到数十万美元,为数百个中国孤儿提供了医疗费用。
  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关不关心他人并不重要,只要孩子能关心父母就行了。实际上,孩子不会关心他人,也很可能不会关心父母。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天赋教育的方式,针对今天中国的青少年,设计更有中国特色的“教案”。首先给孩子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
  ·如果爸爸随手丢烟头
  ·我喜欢找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我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朋友眼中的“我”
  ·我与别人不同,因为……
  ·我不能与人相处,因为……
  ·我感觉孤独,因为……
  ·我喜欢的人不愿意做我的朋友
  ·我最感觉委屈的时候,是我的朋友……
  ·我从来不在意我的言行是否伤害别人的感情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我理解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只要我的感觉好,别人的感觉在所不计
  ·我只帮助帮助过我的人
  ·我只喜欢喜欢我的人
  ·我是“自我中心”的人,所以不能接受别人的“自我中心”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些话题出墙报、写文章、作演讲、或者进行辩论和课堂讨论。
  然后,老师可以把讨论的话题逐渐集中到某些特定的范畴,比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接着,再把议论的主题聚焦得更具体,例如,“当……,结果会怎样?”
  这个“当……,结果会怎样”的主题,不但让孩子去认识自己的感受,而且去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好的感觉或伤害了别人。学生可以讨论在如下的情况下,“结果会怎样”:
  ·当你帮助过的人不帮助你
  ·当你曾经不愿帮助的人帮助了你
  ·当别人趾高气扬地对你指手划脚
  ·当别人真诚地感谢你的帮助
  ·当你得到不好的成绩,别人讥笑你
  ·当你受到挫折,别人安慰你
  ·当别人根本就不信守承诺
  ·当你放弃你的承诺
  ·当你被别人孤立
  ·当你的朋友离你而去
  ·当你离你的朋友而去
  ·当你在别人家作客,你不喜欢别人的饭菜
  ·当你家的客人公开表示不喜欢你家的饭菜
  老师和学生可以就上述的每一种情况,展开“头脑风暴”去为“你”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会怎样?”当然,这个“你”可以是虚拟的“你”,也可以是现实的 “你”,还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人。同时,这些展开“头脑风暴”列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结果会怎样”,既可以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既可以是道听途说的,也可以是确有其事的;既可以是曾经发生的,也可以是合理想象的、虚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