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二
在场的小朋友帮薛皓方出了很多治小马虎的好主意。
我建议薛皓方的妈妈,今后不要再帮儿子捡东西。薛皓方再丢了什么东西,就让他自己去找。在家里,设立一个专捉小马虎英雄榜,丢一次东西记一过,少丢一次东西记一功,一次没丢记大功。
我问现场的小学生:老虎跟人类是什么关系?
朋友!小学生们高声回答。
那马虎跟人类是什么关系呢?我又问。
敌人!
马虎是我们的敌人!这个观念要让孩子们知道,同时还要让他们承受马虎带来的后果,并引以为戒。
我还建议在节目录制现场的椿树馆小学的校长:在全校开展不当小马虎的活动。校长很赞同我的提议。她说,每天都有家长来学校给孩子送忘带的东西。我同时还建议她在活动中严格规定:任何家长不得进入学校送东西,否则算违规。到了期末,全校召开大会,专门表彰在改正马虎毛病活动中有进步的同学。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生活中的小马虎很多,视规则为儿戏的行为,也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严格地遵循规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他们塑造优良的性格。
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养成负责任、守规则的好习惯。
努力寻找爱的细节
善于收集爱的细节的人充满激情。
细节,最容易感染人。
一部小说,催人泪下的往往不是那恢弘的大场面、大事件,反而是一些小小的细节。
我的体验是,善于发现爱,感受爱,把爱的细节当做珍珠一颗颗串起来珍藏的人,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这珍珠使他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不断产生生命的激情。
细节,需要发现,更需要感悟。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刻骨铭心的爱,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
一位成功又有爱心的西班牙人,永远忘不了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小事。
一次,爸爸带他去排队买票看马戏。排在他们父子前面的,是一对夫妇带着八个孩子。看上去,最大的孩子也不超过十二岁。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上穿着廉价的衣服,却洗得很干净。孩子们都很有教养,他们两个人一排手拉着手依次站在父母后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晚上就要看到的小丑和大象的表演。看他们的兴奋劲儿就知道,这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十分精彩的夜晚。
当售票员小姐问要买几张票时,那位父亲骄傲地回答:我们需要八张孩子票和两张大人票。售票员小姐告诉了他票的价钱。
孩子的母亲拉了拉丈夫的手,望着他。那位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他朝前靠了靠,又问道:你刚才说是多少钱?售票员小姐又重复了一遍。那位父亲的脸上露出难色,慢慢俯下身去,打算告诉孩子们,因为带的钱不够,今晚看不成马戏了。
这个时候,男孩看见自己的父亲把手伸进衣袋,掏出一张20美元的钞票,又悄悄地把它扔到地上--男孩知道,其实自己的家境也不是很宽裕。
男孩又看到爸爸弯腰捡起那张钞票,拍着那位父亲的肩膀说:先生,您的钱掉了!
那位父亲马上领会了爸爸的好意。他接过钞票,忍着泪水,激动地说:谢谢!这些钱实际上意味很多、很多。
那天晚上,男孩跟爸爸回家了。虽然父子俩没能看成马戏,但男孩却非常高兴。
虽然爸爸没有直接说出做人要有爱心这样的话,但爸爸真诚助人的行为却给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这些行为成为日后滋养他成长为有作为、有爱心人的养分。
北京男孩张驰曾跟他当教师的父母张鸣山和杜娟英一起,走进中国教育电视台,参加《知心家庭》节目的录制。
北京四中毕业的张驰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却已经是英国剑桥大学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了。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就进入英国爱塞斯大学攻读本科。著名的英国bbc广播电台采访他,称这个来自普通家庭的中国孩子为中国人的骄傲。
张驰的父母认为,儿子最大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父亲张鸣山说,儿子让我们感到放心的,是他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对祖国有一种感恩报孝的爱心。没有爱心的人很自私,生活也不会幸福。可能他经济上很宽裕,但仍然不幸福。
张驰的父母从小重视对儿子道德的培养,他们看重的是儿子的心灵。父亲总对儿子说:只要你尽力了,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认为你是我们的好孩子,一如既往地爱你,不在乎你是工人、农民,还是教授。
张驰从此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是幼儿园的花匠李伯伯。李伯伯是个种花人,可在张驰的心目中,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李伯伯不仅把花养得很漂亮,更把对生活的热爱灌输到每个孩子的心灵。从李伯伯身上,张驰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与快乐。所以,他特别崇拜李伯伯。父母对他的这种感情也倍加重视。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崇拜什么人很重要。
母亲杜娟英是北京实验二小的教师,她特别注意对孩子情感的培养,提醒孩子注意感受周围人对他付出的爱。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邻居家住着一对生活清贫的老两口。为了省电费,他们晚上不怎么开灯,很早就睡觉了。
一天晚上,张驰的父母去夜大上课,把年幼的张驰一个人留在家里。回来时,他们发现老奶奶家的灯开着。听见院门响,问明是他俩回来,老奶奶就把灯关了。
妈妈问儿子:张驰,你想想,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奶奶的灯为什么亮着?
张驰说:噢,那是奶奶为我壮胆呢!
妈妈又提醒他:奶奶没有说我可给你壮胆呢,我可是开着灯呢,我可为了你多花钱了,对别人的爱应该是默默地奉献的。
从那以后,张驰学会体味别人对他的关爱,尽可能地给予回报。他在初一的劳动课上学会了擦自行车,从此,每次自己过生日,他都会把父母的自行车擦一遍。
我作为嘉宾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对观众朋友说: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成人。在成人的路上,父母有很大的责任,那就是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这个爱的种子的撒播,是要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甚至可能只是通过老奶奶家夜晚的一盏灯。它告诉孩子,奶奶在默默地爱你呢。孩子学会了爱,学会了默默地爱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为父母擦自行车。我认为让父母最欣慰的不是孩子上了什么大学,而是得到了孩子的爱。因为父母一生的结晶和最好的杰作就是孩子。如果孩子很出息当然算成功,可如果对父母六亲不认,你说父母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个节目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有的父母给我写信,检讨自己没有及时提醒孩子体会别人的关爱,现在变得无情无义,造成全家的痛苦。
爱的细节每时每刻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有没有发现,会不会拾起,能不能保留。
上小学时,同学给我起了一个绰号火炉子,我很喜欢。也许是这个绰号的定位,使我从小就对人保持着火一样的热情。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有人说我是扑不灭的火焰,总是那么乐观,很少有悲伤的时候,什么困难、挫折、打击都不能把我压倒。
那么,人的热情从哪里来呢?从爱的感受中来。当你感受到周围的人都爱你时,你自然会产生回报爱的热情。
所以,光给予孩子爱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体验爱、收集爱,把爱化为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热情。
在我记忆的宝藏里,收藏着许许多多爱的珍珠,它们时时在发光,让我心动。
三十年前,我是一名北京知青,在吉林省白城地区镇赉县插队。
有一天,我乘长途汽车外出办事。车在不平坦的路上颠簸行进,我昏昏欲睡。忽然,砰的一响,我的头撞在了玻璃上,车上的人笑了。我不好意思地摸摸被撞疼的头,硬撑着睁开眼睛。车子继续往前走,砰的又一响,我的头又撞上了。这次全车的人都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