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二

儿童资源网

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二


  我命令自己不要再打磕睡,可不知不觉的,又睡着了。
  等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头正倚在车窗的玻璃上,可感觉却是软软的。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大手。我回过头,只见伸出手为我垫着头的是一位陌生的农民。他憨厚地笑了笑说:脑袋老撞在玻璃上,怪疼的!
  一句平平常常的话让我热泪盈眶。这就是东北农民的爱!
  这里的农民总是说:你们北京知青是从毛主席身边来的,我们没去过北京,见不到毛主席,可我们能见到毛主席身边的人,这也是福分啊!
  凭着这种朴实无华的感情,他们对北京知青充满了爱。
  有一次下大雨,我们集体户的屋子漏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我们几个女生忙成一团,把所有的脸盆全找出来接雨水,忽然,屋里的雨停了,仔细听听,外面还是大雨滂沱。
  怎么回事?
  我们几个女生忙跑出屋,往屋顶上一看,只见生产队长赵春穿着雨衣,打着一把大伞,正坐在房上给我们挡雨呢!见我们跑出屋来,他一个劲儿地喊:快回屋,淋湿了,要生病的!可他自己呢,就不怕生病吗?
  这也是东北农民的爱!
  正是这点点滴滴爱的情怀,滋润了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城里孩子,也让我们跟这片神奇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点点滴滴爱的情怀,让我们这些在农村吃了许多苦的知青长大了,虽然后来回到了城市,但却永远忘不掉那里的父老乡亲。
  那时,我多么想回报老乡们的爱,但又没有钱。于是,我用红蓝两色笔画了好多好多张天安门,送给老乡们。当我看到他们得到天安门那如获至宝的高兴劲儿,心里十分激动。天安门在我心中也更加神圣无比。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要写一本《爱的故事》,把我感受到的爱的细节记录下来,留给我的儿子,送给我的丈夫、哥哥、姐姐和妹妹,送给所有关心我、带给我爱的老师和朋友。
  我在为这一天努力着。
  第四章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思考的孩子总爱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解开一个个为什么的谜团中长大的。
  可是,面对孩子数不清的为什么,父母、老师常常束手无策。
  一天,一对年轻夫妇领着他们八岁的儿子来见我,说他们的儿子是问题儿童,让我帮忙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你最喜欢研究什么问题?我和这个男孩聊起来。
  汽车、武器、电脑、宇宙。男孩回答。
  那好,请你谈谈你的研究成果吧!我对他的回答很感兴趣。
  他一口气讲出十八种汽车的名称、产地、速度和价格,俨然是个汽车方面的专家。他说,这些汽车的标牌自己都能画出来。接着,他又说出十几种武器和数十种电脑的名称和性能,还向我说了自己想出来消灭战争的办法……
  我惊讶不已,问:你几岁?
  八岁呀!他一定觉得我的提问很怪。
  你这些知识是从哪儿得来的?我又问。
  看书呀。有的是我发现的。
  你们的孩子很了不起,不但没有问题,而且是个人才,请你们一定珍惜!我兴奋而又郑重地对孩子的父母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他经常提一些怪问题,跟学习、考试一点儿不沾边,我没法儿回答。妈妈还是很发愁。
  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是智商高的孩子。至于他提出的为什么,你不必马上直接回答,应该引导他,让他自己从书本上、实践中找答案。这里,我引用了一位父亲培养爱思考的女儿成才的成功经验。
  这位父亲是这样告诉我的:女儿小时候总缠着我问为什么,我都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让她自己去寻找答案。她逐渐尝到了读书的兴趣,也更爱思考了,后来取得了博士学位。
  我们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所面临的将是一个知识高度更新、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等待他们的将是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新事物,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学习,不断地学习。而对于学习,思考将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作为他们的父母,我们要留给孩子的不是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和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而是要教会他们学习,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思考,通过自己的思想去创造新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脑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次序,即所谓的学术性活动;右脑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今天,人类十分重视对右脑的开发,而开发右脑,发挥创造力,主要是运用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他还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几乎无人能与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比,他在科学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然而,谁能知道,这个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犹太人,在中小学时代竟然常常被斥为智力迟钝,甚至被断言将来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多次谈起他所体验的惊奇感。他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他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能够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他的结论是: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画画,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其中写道:
  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定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孩子虽然画得一塌糊涂,但十分高兴。画完之后,只问老师好不好,而从来不问像不像。黄博士说:回答像不像,是指复印得如何;回答好不好,是指创造得如何。
  黄博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小学美术老师达琳曾来中国云南作学术交流。不少中国老师请教她: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达琳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
  达琳给中国孩子出了一道题:《快乐的节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圣诞树,而且画得一模一样!她仔细观察,原来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教室墙上的一幅画里有棵圣诞树!达琳把墙上的画遮起来,要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令达琳感到吃惊的是,那群孩子竟然抓耳挠腮,一副茫然的样子……达琳老师不得不又把墙上的那幅圣诞树揭开……
  这个真实的故事的确令人深思。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孩子在学画画,问题是怎么学?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是用眼画画,还是用心画画?这可能就是模仿与创造的不同点。
  我很同意黄博士的观点:模仿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虽然技艺越来越高,可想象力却越来越差。他的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有。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
  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是用心画画,正是在心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力。
  北京市和平里四小就是一个注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学校。有一天,日本教育代表团来校观摩四年级的美术课。美术老师胡明亮画了一只流着眼泪的小鸭子,让同学们以这只鸭子为主题,当场创作一幅画。三十分钟后,全班三十六名同学创作出三十七幅画,令日本教育家们大为惊讶,连连称赞:中国的孩子太富有想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