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一

儿童资源网

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一


  可以呀!只要你女儿愿意!我说。
  第二天,一个云南长途打到我的手机上。知心姐姐,您好!我是彭跃波!那声音轻轻的,柔柔的,和她的名字一样美妙!我俩都很兴奋,聊了很久。听得出来,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并不像妈妈说的那么冷漠。
  一周后,我收到她写来的一封长长的信。信中她称自己是一个极富多愁善感之情而又酷爱幻想的小女生。她说:我很喜欢享受生活,我渴望自己能在早晨聆听到天气的异常,坐在海风四拂的阳台上,品上一杯香气四溢的巴西或墨西哥咖啡,欣赏一曲自己喜欢的浪漫钢琴曲,手上再轻举一份晨报或一本好书,享受自然与生活赋予我的这一切幸福时光……然而,在这美丽的渴望深处却埋藏着深深的痛苦,这苦楚正来自她的妈妈。
  这是一封让我非常感动的信,在如此优美的句子中,却包含着如此多的情感风暴。她写道:虽说在那之前,我已带上了一颗感激的心回到我父母身边,但我对他们早已失去了那份信任感。尽管他们在我身旁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烈火,但仍然无法融化我这颗积雪已久的冰心……这位幽灵似的母亲已经扭曲了我纯真的心灵,使我失去了和命运抗争的那一份激情。我不相信她所说的每一句话,看到她的每一眼都带着一份尖锐而又痛彻心扉的隔膜。尽管她仍然不停息地用那些万能的胶水粘补着我这颗血淋淋破碎的冰心,但……直到《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来到我身边,我才决定再重新选择一次,于是,我同意妈妈给您去电话。没想到拉紧的心弦就被您那么轻柔地解开了!一种奇妙的直觉使我忘记了那颗孤寂已久的冰心,开始与您大聊特聊,聊完才发觉和您聊天原来是那么自然与贴心,感觉特棒,简直是一种享受,总有那么一份激动。许久没见我如此的妈妈顿时惊喜雀跃,当我注意到她那份神情时,我说了声谢谢!我突然发觉到自己的心已经复燃了!期盼已久的发现,就在……就在一个平常的电话聊天中开始了。知心姐姐,我将永远记住重新唤起我激情的电话!!!在此向您行个礼!谢谢!
  信读到这里,我的眼睛已经模糊了,泪水盛满眼眶。我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轻轻的、柔美的女孩竟有那么多的悲伤,因为电话里她传达给我的是快乐,和她聊天我很轻松,很舒服!真没想到这样开心的聊天,竟然能融化她心中的冰雪!
  为什么她给我打电话很快乐?
  因为我分享了她的快乐!妈妈也分享了她的快乐!所以她才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以后,她常常给我打电话,我爱听她聊。
  一天中午,她兴奋不已地打来电话告诉我她的新发现:我妈也是一个会分享快乐的人。她看了您写的书,变化特大,她买了好多本,听到哪位妈妈或爸爸教子有困惑就主动送一本,逼着人家看!你看我妈多可爱!现在,我觉得我妈挺好的!
  她终于理解妈妈了!谢天谢地!
  我现在也受我妈传染了。我看了您寄给我的《知心姐姐》杂志,觉得特过瘾。看哪个同学和父母闹别扭了,我就把《知心姐姐》送去逼他们看,不看我就急。你看,我都快成我妈了!
  那天我是在人家招待我的午宴期间接听的她的电话,由于我太兴奋、太投入,竟在餐厅外面接了四十分钟,主人还以为我出了什么意外呢!
  小女生的冰心是靠什么融化的?爱的分享!
  小女生和妈妈之间的障碍是靠什么消除的呢?爱的分享!
  当母女二人学会了爱的分享,就共同品味到爱的滋味。
  这就是分享的魅力!
  孩子们为什么没有成就感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不爱读书?为什么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成就感。我发现爸爸妈妈最常和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瞧人家……觉得人家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孩子是天才,自己孩子是蠢材。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老是对孩子不满足,所以孩子就没有成就感。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工作,他儿子在美国读书,他说校园里有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同时在操场上打篮球,中国孩子10个球进了9个,中国妈妈不满意。美国孩子10个球进了1个,美国妈妈拼命鼓掌。中国孩子说美国妈妈有病,美国妈妈特别奇怪,因为她觉得进1个球就比没进强。最后的结果是,充满自豪感的是进了1个球的美国孩子,充满自卑感的是进了9个球的中国孩子。我们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欣慰,老为孩子失去的而遗憾,这就是今天中国孩子最大的悲哀。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有什么好比的?人家的孩子是人家的基因创造的,和你们家孩子没关系,有关系就麻烦了!
  中国人是最多的、最聪明的,你看看美国的高科技很多都是中国人搞的,咱们不比人家差,咱们差的就是自信心。
  我们有些父母为什么对孩子鼓励不起来呢?关键是评价孩子的方法不对头。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对父母来说,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看重自己的孩子。
  我应邀去中央电视台谈怎样教育淘气的孩子。一个看上去很蔫、好像并不淘气的男孩坐在那儿。我担心,原定的话题讨论不起来了。
  谁想到,一开拍,这个挺蔫的男孩冲着镜头说了一句特别精彩的话:每次我爸说我的时候都要说:瞧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我心里就不服气,我老想,你要觉得人家的孩子好,你就给人家孩子当爸爸算了,干吗给我当爸爸!
  我回头看了一下他爸爸,他的眼睛瞪得跟豆包一样,嘴咧得很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等电视节目拍完后,孩子的爸爸流着泪过来找我:我是一个司机,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对他那么好,挣钱全是为了他,他凭什么这么冤枉我?
  我对他说:您爱您的孩子,可是您的孩子不知道。您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和肯定,您看重的只是别人的孩子。所以,您的孩子认为您不爱他。
  有这种烦恼的孩子和父母为数并不少。
  因为,现在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歌星是谁培养起来的?是观众用掌声捧起来的。谁给你们家孩子鼓掌喝彩啊?你们家孩子得不到奖,一辈子得不到掌声,他哪有情绪啊?
  有个女孩对我说,她妈给她报了五个兴趣班,她对其中的三个有点兴趣,另外两个一点兴趣也没有。她说她最喜欢电子琴班,因为她爸爸妈妈都不会电子琴,每次她弹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夸她,她就特别高兴。她最不喜欢数学了,因为她爸爸是数学老师,每次她做出难题同学们都说她棒,她爸爸却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真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老农民的孩子能考上了清华,而教授的孩子连大学也没考上的原因。因为老农民永远对孩子满足,孩子永远是从成就中走来;教授看孩子怎么看也不如他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笨。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有个男孩拉琴的技术很差,妹妹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妹妹说:别拉了,像拉锯一样。小男孩很爱拉,于是到树林里去拉,忽然看到树林里坐个老奶奶,只是微笑点头,什么都不说。男孩以为影响到老奶奶了,老奶奶摇摇头说:我是聋子,听不见。这回好了,男孩天天冲着聋子拉琴。有一天妹妹问:谁在教你拉琴啊?怎么拉得这么好?哥哥说:没人教我拉琴,我天天冲着一个聋子拉琴,就是树林里那个高高瘦瘦的老太太。妹妹一听差点从凳子上掉下来,说:她不是聋子呀,她是我们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第一小提琴手!她是个教授,她什么都不说,她用满意的目光和微笑培养了一个真正的音乐家,这就是培养艺术天才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