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城市设防,各种政体不宜作同样的规划.单独一个筑于高地的卫城适合于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平原的防御工事适于平民政体;两者对于贵族政体的城邦就都不相宜,这种政体要有若干同它的地形相符的堡垒.私人住房的布置,如果按照希朴达摩的新设计,让各户鳞次栉比,建造整齐的房屋,自然有益于观瞻而且便利于平时的活动.可是,就战时的保卫而言,我们的要求恰好相反:古代街巷的参错曲折常使入侵的敌兵无法找到内窜的途径,而闯进城中的陌生人也难以找到他的出路.所以,应该兼取两者的长处:仿照农民栽培葡萄的"密垅",这样就可以制订出对平时和战时两方面都相宜的里巷方案.另一种可以施行的办法是在全市中划出一部分区域来进行整齐的设计.这样,就既顾及了安全,也不会丧失市容的美观.
关于以垣墙为保卫城市的设施,有的人说以好斗称于世上的邦国就无需筑城.这种议论实际上是业已过了时的话(奇策)......大家既然已目睹那些以此自鸣的人们受到事实的打击,就更不必高谈了.倘使交战的两邦大体相似,而敌军只人数稍占优势,那么躲在墙垣内托庇于土石的军队自然不会受人尊敬.倘如遭遇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实际上经常可以遭遇......进攻的敌军具有不是少数或者少数超人的勇敢所能抵抗的优势,那么,一个城邦要想死于惨败.屈服和毁灭,则最好的军事措置仍是设备最坚固的垣墙壕堞;当今石炮以及攻城的其它机械次第创制而且能作高度准确的投射,城防正应是当务之急了.要求一个城市一点也不设防这种观念,充其极致,就得把所有高地据点都夷为平地,让敌人随意入侵.其用意正好类似要求人家不得砌治围墙,以免住户因此而成为懦夫.我们也须懂得,一个城市若设有城垣,它可以主动于〔攻守的〕选择......把有垣当作无垣〔它尽可出击〕或以此垣为凭......但一个城市倘若全无城垣,那么市内的人众,如逢寇敌,除了马上应战外便别无它途了.要是明白这些分析而确认城垣的有益于防务,即市邑不仅仅应当筑城,还得经常修建雉堞,力求其宏壮美观而且又适于御敌,足以抵挡近代发明的各种攻城机械.蓄意攻伐的人们常常企图创造新法新器,以达到破阵陷邑.获取胜利的目的;凡从事防守的一方,除了采取已经流行的一些设施外,也应该殚精竭虑,寻求防御的新法新器.从事攻掠的人,碰上一个守备完固.无隙可乘的地区,实际上就不想去轻易试其锋锐了.
章十二
我们一旦假定公民们应分配到各个会餐组织而城垣在某些适当的时期又应设置卫所和碉堡,那就自然会想到这样的措置:有些食堂应安排在各个卫所.这是会餐制度和其它机构相配合的一端.执掌要务的行政人员的食堂可设置在某些便利的适中地区,和公众朝礼的神庙联系在一起......但曾有法律规定或德尔斐神谶昭示的那些应该独立而隔离世务的祠祀,自属例外.这个地区要处在众目可以远瞩的位置,让遐迩的人们仰瞻其庄严而崇敬这一善德所应寄托的圣地,这样的地区自然要在全城的高坡上,据有俯瞰四方的形胜.在这个位置以下,应该留有一片公共广场,其性质与作用犹如帖撒利亚人所命名为"自由"的那一广场.这里除经行政人员所召集的人之外,凡商人.工匠.农夫或者其它类此的人们,全不许入内,这个广场中要是设置老年人游息和健身的场所当然更好.体育锻炼应该像公共食堂那样,以年龄为准,分成若干组而做好各自的安排;如果按照这样的方针建立各处健身房,老年人就可以和官员们一起游息,有些行政人员却也应该分别和青年们一起作体育活动.在有官员临场时,青年们就能比较庄重些,而自由人们常易流于放荡的一些情绪也因此有戒惧,而慎自收敛.大家从事卖买的市场应该设在和公共广场相远隔的地方,市场须选择适于商业的良好位置,使从海外进口的货物及由内陆汇聚的商品都便于贸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