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_克利斯朵夫(四)-卷四-反抗-第二部
既然所有的出路(戏院,音乐会)都已经断绝,而他也无论如何不肯再低首下心去向那些拒绝过他的指挥们钻谋,那末除掉把作品印出来以外别无办法;但要找一个肯捧他出场的出版家,也不比找一个肯演奏他作品的乐队更容易.他试了两三次,手段都笨拙到极点,结果他觉得够受了;与其再碰一次钉子,或是和出版商讨价还价,看他们那种长辈面孔,他宁可自己出钱印刷.那当然是胡闹.过去靠了宫廷的月俸和几次音乐会的收入,他积了一点儿钱;但收入的来源已经断绝,而要找到一个新的财源还得等好些时候,照理他应当小心谨慎的调度这笔积蓄,来度过他刚踏进去的难关.现在他非但不这样做,反因为原有的积蓄不够对付印刷费而再去借债.鲁意莎一句话都不敢说;她觉得他没有理性,同时也不大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为了要把姓名印在书上愿意花这么一笔钱.但既然这是一种方法使他肯耐着性子,肯留在她身边,她也就挺高兴了.
克利斯朵夫拿出去问世的,并非他作品中比较通俗的,不费人家精神的那一类,而是一批最有个性而自己最重视的作品,都是些钢琴的曲子,其中也夹几支歌,有的很简短,调子很通俗,有的规模很庞大,差不多有戏剧情调的.这些作品合起来是一组或悲或喜的印象,衔接得很自然,有时用钢琴独奏来表现,有时用独唱或是钢琴伴奏的歌唱来表现."因为,"克利斯朵夫说,"我幻想的时候,我并没什么固定的形式:我只是痛苦,快活,没有说话可以形容;但忽然我觉得需要说话了,就不假思索的唱起来:有时只是一些意义不大明确的字,断断续续的句子.有时是整篇的诗;然后我又沉入幻想.日子便这样的过去了;而我的确想描写一天的情绪.为什么一定要印一部纯粹是歌或纯粹是序曲的集子呢?那不是很勉强很不调和吗?让心灵自由活动不是更好吗?"所以他把集子题做:《一日》,集中各部分还有小题目,简括的指出内心的梦也有先后的程序.克利斯朵夫又加上神秘的献词,缩写的字母,日子,只有他自个儿懂得,而能够回想起诗意盎然的时间或是心爱的面貌的,例如满面笑容的高丽纳,不胜慵懒的萨皮纳,还有那不知名姓的法国少女.
除了这些作品,他又选了三十阕歌,都是自己最喜欢的,所以是群众最不喜欢的.他绝对不选入他"最悦耳"的曲子,而选了最有特点的.......(一般老实人最怕"特点",凡是没有性格的东西,他们认为高明多了.)
这些歌的词句是十七世纪西里西亚诗人的作品;(西里西亚为中欧一大平原,居民为斯拉夫族.一七四五年以前受奥帝国治下的小诸侯管辖,一七四五年以后大部分并入普鲁士邦版图.两诗人生前,西里西亚尚纯属奥帝国诸侯的统治.)克利斯朵夫偶尔在一部通俗丛书里读到这些诗篇,很喜欢它们真挚的气息.其中有两个作家尤其使他心折,那是象两兄弟般的,都在三十岁上夭折的短命天才.一个是富有风趣的保尔.弗莱明,高加索和伊斯法罕一带的流浪者,(伊斯法罕为波斯古都.)在战争的残暴,人生的苦难,黑暗腐败的环境中,仍旧保持着一颗纯洁,慈悲,恬静的灵魂.另外一个是抑郁痛苦,沉湎酒色,佯狂玩世的天才约翰.克里斯蒂安.冈特.克利斯朵夫所取材于冈特的是反抗压迫的挑战的呼声,是巨人被困时狂怒的诅咒,把雷电霹雳回击上天的号叫;取材于弗莱明的则是象鲜花一样柔和的情诗,象群星旋舞似的,清明欢悦的心的舞曲;他的一首悲壮而又静穆的十四行诗,题目叫做《自献》的,尤其为克利斯朵夫当作早祷一般讽咏不已.(弗莱明(1609—1640)与冈特(1695—1723)均为德国十七世纪抒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