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_克利斯朵夫(四)-卷四-反抗-第二部

儿童资源网

约翰_克利斯朵夫(四)-卷四-反抗-第二部


    虔诚的保尔.格哈特(格哈特(1606—1676)为德国的圣诗作者.)的乐天气息,同样使克利斯朵夫心向神往,在悲哀之后得到一种安息.他喜欢他在上帝身上看出来的大自然的景象:新鲜的草原上,小溪在沙上流着,发出幽密的歌声,鹳鸟在百合花和白水仙中间庄严的散步,燕子和白鸽在明净的空气中掠过,雨后的阳光显得无限欢畅,明亮的天色在云层的空隙中微笑,黄昏时一切都有股清明肃穆的情调,森林,羊群,城市,原野,都安息了.克利斯朵夫把这些至今还在新教教堂里唱着的圣诗谱成音乐,可并不保存原有的赞美歌性质,那是他最厌恶的.他给圣诗一种自由活泼的表辞,例如流浪的基督徒之歌,某些段落被加上了高傲的气息,夏日之歌原来象平静的水波,此刻被异教徒式的狂欢一变而为汹涌的急流.这些改变都会使原作者格哈特为之骇然的.
    乐谱终于付印了,当然一切都做得不合情理.为克利斯朵夫代印代售的出版家,除了是个邻居以外,根本没有别的资格.他不配做这一类重要的工作,因此拖了好几个月,又花了很多钱改正错误.全盘外行的克利斯朵夫让他多算了三分之一的账,费用大大的超过了预算.赶到大功告成之后,克利斯朵夫捧着一册硕大无朋的乐谱,不知道怎办.那出版家是没有什么主顾的,也一点不设法推销作品.虽然他做事全无精神,和克利斯朵夫的态度倒配搭得正好.为了良心上有个交代,他要求克利斯朵夫拟一段广告,克利斯朵夫回答说:"用不着;倘若作品是好的,那末它本身就是广告."出版家完全尊重他的意思,把印好的乐谱藏在栈房的尽里头.要说保存,真是保存得太好了,因为六个月中间连一部也没卖掉.
    在没有主顾的期间,克利斯朵夫先得想法填补亏空;而他也不能苛求了,因为除了还债,还得维持生活.他不但债务超出了预算,并且积蓄也没早先计算的那么多.是他无意之中丢了钱呢,还是把积蓄计算错了?......大概是算错的成分居多,因为他从来不能做一个准确的加法.不管钱是怎么短少的,总而言之是短少了.鲁意莎不得不流着血汗来帮助儿子.他看了难过极了,只想不惜牺牲赶快把债料清.尽管向人自荐和遭人拒绝是多么难堪,他还是到处去找教课的差事.可是大家已经对他完全冷淡,极不容易找到学生.所以听到某所学校里有个位置,他就很高兴的接受了.
    那是个带点宗教气息的学校.校长为人精明,虽不是音乐家,很明白在目前的情形之下只要花很少代价就能把克利斯朵夫派作多少用场.他面上很客气,钱却是出得很少.克利斯朵夫怯生生的指出这一点,校长便和颜悦色的笑着告诉他,没有了官衔,他就不能希望更多的报酬.
    而且还是件苦差事!人家并非要他教学生音乐,而是要让家长们以为他们的子弟会弄音乐,使学生也自以为会弄音乐.他最大的任务是教他们能够在招待外客的典礼中登台唱歌.至于用什么方法是无关紧要的.克利斯朵夫对这些情形厌恶透了;照理一个人尽了职务总觉得自己做了些有益的工作:可是他连这点儿安慰都没有,反而良心上受到责备,仿佛干了什么自欺欺人的事.他想给孩子们受点切实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并且爱好纯正的音乐;他们可满不在乎.克利斯朵夫没有方法教他们听话,他缺少威严;其实他也不配教小学生.他对他们结结巴巴的歌唱不感兴味,想立刻和他们解释乐理.上钢琴课的时候,他要学生和他一起在琴上弹一阕贝多芬的交响曲.那当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他大发雷霆,把学生从琴上拉下来,自个儿弹上半天.......对于学校外面的私人学生,他也是同样的作风:一点儿耐性都没有,譬如他对一个以贵族出身自豪的小姑娘说,她的琴弹得跟厨娘一个样;或是写信给学生的母亲表示不愿意再教了,说这样没出息的学生,要他再教下去,他会气死的.......这套办法当然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绝无仅有的几个学生也跑掉了;他不能把一个学生留到两个月以上.母亲数说他,要他答应至少别跟学校闹翻;倘使丢了这个位置,他简直不知怎么糊口了.所以虽然心里厌恶,他只能勉强压着自己,从来没有迟到早退的事.可是一个蠢得象驴子似的学生在同一地方犯到第十次的错误,或是要他为下次的音乐会拿一段无聊的合唱一遍又一遍的教学生(因为人家不放心他的鉴别力,连编排节目的权也不给他),那他真不容易遮盖心中的思想.不用说他是不会热心的了.但他还是硬撑着,一声不出,皱着眉头,冷不防用拳头敲敲桌子,使学生们吓得直跳,算是发泄一下胸中的怒气.有时这种苦水实在太苦了,咽不下去;他就在半中间拦着学生,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