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诗选(中)

儿童资源网

普希金诗选(中)

  诗 人

  就是他,是他,那个好战的异邦人(指拿破仑.接着,普希金提到使拿破仑崭露头角的一七九六年至一七九七年的意大利战役;一七九九年他搞了改变,一七九八—一七九九年远征埃及,最后是一八一二年占领莫斯科.),

  一个个国君向他弯下腰身,

  就是这位自行加冕的军人,

  他已经消失了,如霞光一瞬.

  友 人

  他那奇迹般的星辰何时

  征服了你,使你着迷?

  是他立马阿尔卑斯山顶,

  遥望神圣的意大利谷底;

  是他威武地掌握着大旗,

  掌握着专制者的权杖;

  是他将战争的猛烈的火焰

  带到远远近近的家邦;

  是一个连接一个的捷报

  从这里.从那里向他飞递;

  是这位英雄的军队

  浪涛般的拍击着金字塔的基石,

  也许莫斯科一片荒凉,

  迎接了他,却沉默不语?

  诗 人

  不,我看到他不是在战斗中,

  不是在幸福的温床上,

  不是在他成为凯撒的快婿(一八一○年,拿破仑与奥地利皇室公主马利亚一露意丝结婚.),

  不是当他坐在岩石上(指圣赫勒拿岛.)

  忍受着寂寞的严酷的刑罚,

  人们用英雄的诨名将他嘲弄,

  他身上依旧披着战袍,

  静静地等待死神的引领.

  我看见的不是这般情景!

  我看到有一长列病床(布里耶恩.路易(1769-1834),拿破仑的秘书,一八二九年至一八三○年出版了十卷集《布里耶恩回忆录》,作者千方百计地"揭露"拿破仑,否定了关于他在远征埃及时曾到黑死病患者医院去探视,接触过一些患者,鼓励他们的这件事.此诗写成后,发现《布里耶恩回忆录》是伪造的.),

  每张床上躺着一具活尸,

  致命的黑死病(病中之王)

  正吞噬着每一个病人......

  面对这种非战斗的死亡,

  他心情沉重地进行慰问,

  冷静地握住病人的手,

  于是,这些濒死的人

  顿时又焕发了新的劲头......

  我对天起誓:谁面对死神

  挺身而出对付恶病,

  使垂死的人恢复活力,

  我发誓:他就是天庭的友人,

  不管混浊的尘世做出

  怎样的判决......

  友 人

  这是诗人的幻想,

  严刻的历史学家不会承认它们!

  啊!他的声音(指《布里耶恩回忆录》.)一旦传开......

  人世的魅力又向哪里去寻!

  诗 人

  如果世人都庸庸碌碌.

  贪得无厌.惯于献殷勤,

  以此讨得别人的欢心,

  世上的真理就该受到诅咒!

  不!使我们变得高尚的谎话

  比卑劣的真理我更珍重......

  给英雄留下一颗心吧!没有它

  他将是怎样的人?一个暴君......

  友 人

  你就宽慰自己吧............

  1830年9月29日

  莫斯科

  *  *  *

  我记起早年学校生活的时期;(在手稿中注明,这个片断一八三○年写于鲍尔金诺,普希金未加标题,亦未发表,直到不久前,它还是一个不可解之谜.研究家们往往倾向于把它说成是诗人在风格上"模仿但丁"的作品(因为它采用了《神曲》的分节形式......三韵句法),是叙述自己童年或学校时代生活的自传体诗作.早年,普希金把学校比做修道院,把自己比做修道士.但是,在艺术上成熟之后,普希金的这类模仿就很少了.同时,根据这个勾勒可以看出,普希金开始构思关于"下地狱"之前的但丁青年时代的长诗,也是按普希金很熟悉的拜伦所写的(也是写《神曲》的作者,也是采用三韵句诗体)关于但丁"回到"人间之后的那首长诗《但丁的预言》来写的.无论这个片断是什么,它绝不是模仿,而是普希金的杰出才华的一种最光辉的表现,他没有改变本色,诗中贯穿着各个时代和各民族的哲学观点和美学思考.别林斯基认为,这个片断首次把俄国读者引入《神曲》的艺术世界和向他们展示作者的真正伟大之处,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我记起早年学校生活的时期......""许多孩子都像我们这样,无忧无虑;

  像一家人,天真活泼,年龄参差不齐.

  一个衣着非常简朴.很善于自律,

  而看上去却庄重大方的女人,

  严格地管理着学校,井然有序.

  有时,我们一大群将她围在当中,

  她便用和蔼可亲的.甜蜜的语言

  和我们这些孩子们聊上一阵.

  我记得她的额头平润有如床单,

  两只眼睛有如晴天一样的明朗.

  但是,我却很少注意她的教言.

  她的额头.平静的双唇.她的目光......

  庄重的美,加上她的圣洁的话语,

  都搅扰着我的心,使我难免惆怅.

  我一面回避着她的责备.她的劝谕,

  一面对她真诚的谈话的明白含义

  不作正确的解释,反而加以歪曲.

  我常常悄悄地在庄严迷人的夜里

  跑出了学校,溜进别人家的花园,

  在鲜红色岩石砌成的拱顶下隐蔽.

  在那里,我通体感到凉爽和舒坦,

  我任我少年头脑里的种种幻想驰骋,

  悠远无拘的想象给了我多少慰安.

  我喜爱清澈的流水.树叶的喧声,

  我喜爱树荫下那些白色的石雕,

  和它们那沉思默想的感伤的面容.

  所有这些圆规和竖琴的大理石雕,

  握在大理石手里的刀剑和文卷,

  头上的桂冠和肩上帝王的大红袍......

  所有这一切使我产生某种甘甜,

  某种敬畏;每当我看到了它们,

  灵感的泪水便充满我的双眼.

  还有两个作品真可谓巧夺天工,(阿波罗和维纳斯的雕像.)  它们以其魔幻般的美吸引着我:

  这俨然是两个魔鬼的逼真造型.

  一个(阿波罗的偶像)年轻的,让人着魔......

  他的脸上是愤怒,是可怕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