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0日,在澳大利亚首府堪培拉举行的第26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揭晓,中国江苏启东中学高二女生毛蔚以总分90分的优秀成绩荣获一等奖第二名,成为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开赛26届以来的第一位女生金牌得主。物理,这门以严谨、缜密的理性著称的抽象学科,历来被认为是个更适合男性驰骋的领域,毛蔚却像匹黑马般闯入物理竞赛,用自身的实力与战绩令所有人不得不惊呼一声:了不起,中国少女!
从中国东部沿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城镇中学到步入国际奥赛的领奖台,中国少女毛蔚是怎样走着她这一辉煌之路的呢?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有兴趣跟随我们去捡拾她一路上散落的星星点点的故事?或许,你会从中感悟到许多……
读出一种胸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读书苦,苦读书,这是莘莘学子常有的感慨。
当今的中学生,面对着的是一个白热化竞争的社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脱颖而出,中学生们不得不苦、苦、苦读书。
现代社会,又是个充满诱惑与机遇的社会,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商品经济大潮同样冲击着校园,引起中学生们的情绪波动。毛蔚的一位同班同学就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现在大街上手提“大哥大”的有几个是大学毕业生?我们学得这么苦是否有价值?他向老师和家长提出,请不要管我,请别对我作任何要求,我能学进多少就学多少,能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中学生是已经具备了相当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群,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眼睛选择、判断,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此,继“苦”之后,他们很快困惑于“苦得是否值得”这个命题。
毛蔚毫无疑问地应该算竞争中的佼佼者。在初中阶段,她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祖冲之”杯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等全国、省、市学科竞赛大大小小十几个奖项。1993年,她以全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启东中学高中部实验班,从这以后,她从未下过全班总分第一名的“宝座”。1994年10月,从全国29个省市的6万多名参赛者中选拔出来的109位选手,在西安进行第1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最后角逐,毛蔚奇迹般地获得第一名;奇迹并没有结束,她最终摘取了第26届国际物理奥赛的金牌。
荣誉出自汗水。成功的背后意味着超出常人的辛勤耕耘。
那么,毛蔚觉得苦吗?我们首先提到了这个话题。
毛蔚说:“还行吧……”
这个“还行”又是个怎样的概念呢?
1994年春节前夕,毛蔚在物理教师范晓辉带领下来到东南大学物理实验室。启中实验设备简陋,许多物理实验没法做,因此物理实验是毛蔚薄弱的一环,她要补上这一课。严冬的实验室里气温极低,毛蔚在冰块似的示波仪前接线、调试,为保持操作规范利索,她没采取保暖措施,手冻肿了,脚冻麻了,肚子冻疼了……连续七八个小时,终于圆满完成实验,走出实验室时,校园外已是万家灯火。
1994年10月毛蔚进入北大附中全国物理实验班。全班25人,24名是男生,原读高二的只她一人。谁都明白他们25人中将选拔5人进入国家代表队,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竞赛何等激烈,淘汰何等无情。教学方式采用大学的一套,课堂以外大量内容要靠自学钻研,半年中必须读完大学物理的基础课程,必须补习高等数学、微积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而高三的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化学等又与普通高三同步进行。除了上午的课及每周三次实验外,其余时间毛蔚几乎一直泡在北大图书馆、北大附中图书馆里,找资料读,觅习题做。那一段真可说是跋涉维艰,对于毛蔚,那也是学习生活中最艰苦的一个特殊阶段。
如今回忆起这一切,她只淡淡地说:“还行吧。”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因为喜欢,就不觉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