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苦不苦”的话题在我们之前早已有人问过她了,毛蔚自己也早已做了深入的思索。在她的随笔本上记录了一次她和初中好友的聚会,她被认为是最幸福的人,就是学得苦了点。她们问她这么玩命是否值得。毛蔚说“值得”。她随即写下这么一段话:“读书是一种寄托……读书不仅仅读书本读技能读品德,且要读自己的需求,还要读别人的愿望,读出一种胸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这段“内心独白”是对毛蔚“苦而不觉其苦”的最好诠释:读书对于她是汲取,是接受,而不是付出,她不想用读书来换取什么,比如换取“大哥大”,或者换取竞赛得奖,她只是单纯地享受学习过程本身给她带来的巨大乐趣,那是一种获取知识和升华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她顽强的学习意志的基石,是动力与毅力的源泉。这就是毛蔚的境界。
范晓辉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在读《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教程》一书时,有道关于摩擦力的题,毛蔚琢磨了很久。她按书上介绍的方法做了,却发现在求解的过程中,摩擦系数出现了负值,这种物理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她怀疑这道例题有错误,便去问范老师。范老师经过反复演算,得知这题中的一个中间状态是不存在的,但他未置可否,意在让毛蔚自己去处理。毛蔚作了多方面思考,用了多种解法,最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这就是毛蔚的精神。一个机械满足于教师的讲解、迷信书本的结论、没有创造性思维、缺乏细致深入的学习态度的学生,是无法具备这种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实力的。
毛蔚摘取金牌、一举成名后,作为新闻人物的她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商业价值,一些厂家来找她做广告,像启东制药厂找她做“盖天力”、“白加黑”药品广告,毛蔚拒绝了。她希望自己继续保持学生的单纯,而不希望早早地染上商业色彩。在类似的选择面前,她总是毫不犹豫。然而,在另一类选择面前,她却感到极为痛苦:她想为自己钟爱的数理化奋斗一生,可是从化还是从理呢?当不得不抉择的时候,她觉得选择哪一个都是遗憾,舍弃哪一个都是痛苦。这就是毛蔚的胸怀。
对别人笑一笑
将毛蔚想象成一个淹没于书山题海、不谙世事的苍白、疲惫的形象,那是大错特错了。坐在我们面前的毛蔚,是个健康秀美、反应敏捷、落落大方的少女,只是对我们的问题,她时时显露出羞涩、为难、“没什么好说的”神气。也许,在她看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她并没有刻意去做过什么。
当我们问到赴奥赛前,她是否抱着必胜的打算,毛蔚笑了:“哪儿呀,我想我一定得不了奖。”
“这是否意味着你对自己信心不足。”
“那倒也不是。我只是觉得,获奖很好,不获奖也没关系。”在竞争面前,保持高昂的斗志,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人的承受能力,就像弹簧一样,如果弹簧始终保持在绷紧的状态,弹性便容易失去,而且弹簧还有一个弹性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意味着失效。因此,用一种平和松弛的心态对待紧张激烈的竞争,也许是尤其难能可贵的。
刚进入高中实验班,第一次考试毛蔚就得了第一名,班主任立刻给她加压,说她前途无量,如果再努力些……第二次考试毛蔚又是第一名,她的“地位”更稳固了,时不时地就有同学上课时纸上写了题目、下课时嘴里说着题目来与她共同探讨,她偶尔说错答案,马上自己就觉得不得了——退步了;第三次考试毛蔚差一点儿被人拉下马来,她痛苦了一番,随后竟觉得轻松起来,她说:“这次比人多3分,下次比人少3分,然后我就从我自己的阴影里挣脱出来了!”